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微小的生物以他们不可思议的方式适应环境。在氧气浓度极低或完全缺乏的地方,无氧生物(anaerobes)展现了独特的生存韧性。 这些生物不仅能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繁衍生息,甚至有些种类反而会因为氧气的存在而受到损害。无氧生物的这种能力究竟源自何处?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些生命的隐秘之处。
无氧生物的生活场所常见于深海海底、肠道环境,甚至极端的盐湖中。
无氧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包括必需厌氧生物(obligate anaerobes)、耐氧生物(aerotolerant organisms)和兼性厌氧生物(facultative anaerobes)。 必需厌氧生物在氧气存在时会受到伤害,例如著名的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耐氧生物则虽然不能利用氧气进行生长,但对于氧气存在的环境能够忍受。兼性厌氧生物则能够在有氧气的情况下仍然进行代谢。
如同那些它们的生存环境一样,无氧生物的繁殖方式令人惊讶,包含了发酵及厌氧呼吸等多种代谢路径。
在代谢过程中,无氧生物的主要能量获取方式为发酵。有些生物透过乳酸发酵或酒精发酵进行能量转换,这些路径虽然效率较低,但却让这些生物能持续存活。 举例来说,酵母菌可以在人类的酿酒过程中,透过无氧环境生成酒精(乙醇)和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在缺氧的环境下至今仍在进行。
早在1680年,显微镜的发明者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便描述了他在密闭环境中发现的无氧生物。 然而,真正认识到这些生命形态存在的人是1913年的马丁努斯·比耶林克(Martinus Beijerinck),他重复了列文虎克的实验并鉴定出不同的厌氧微生物,掀开了无氧生物研究的新页。
无氧生物的栖息地相对于能够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来说显得更加特殊。水下热泉、肠道环境及某些极端的生态系统中,无氧生物显示出其较高的生存适应性。 例如,在深海热泉的环境中,微生物透过化学合成(chemosynthesis)将无机化合物转换为有机物,忽略了对阳光的依赖,这为它们在极端条件下的生存提供了可能性。
在很多动植物体内,无氧生物与需氧生物建立了复杂的共生关系。举例来说,某些反刍动物的胃中,无氧生物有助于分解难以消化的纤维素,从而提供必要的营养素。这不仅对反刍动物有利,也对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事微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家们必须采用特别的技巧来培养无氧生物,因为传统的培养方法会导致氧气的暴露。许多实验室会利用氮气环境或特制容器来创造厌氧条件。 此外,最新的研究显示,添加抗氧化剂到培养基中,能够创造适合无氧生物的环境,这改变了我们对无氧生物培养的传统认识。
对无氧生物的研究非常富有挑战性且同时具有潜力,它们可能在全球碳循环及生态系统服务中发挥的角色可谓引人入胜。 除了增进我们对极端环境的理解外,无氧生物也可能在生物技术及环保应用中找到其独特的角色。我们是否真能发掘更多关于无氧生物的秘密,以此推动生物科学的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