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灭绝,即人类物种的假设性终结,可能源于各种外部自然原因,例如小行星撞击或大规模火山爆发,亦或是由于人类自身的破坏,自我灭绝。当代的科学共识是,虽然由于自然原因导致人类灭绝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人类自身活动造成的灭绝风险却是当前研究和讨论的热点话题。
在长期的历史中,古代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持着怀疑的态度,认为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灭绝是不可想像的。
随着科学发展,对绝种的认知逐渐加深。 17世纪和18世纪的启蒙时代,通过地层学和化石的发现,灭绝的科学基础越来越稳固,随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进一步强调了物种灭绝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到了19世纪,人类灭绝的概念在科学与文学中越发流行,出版了多部相关著作和小说,探讨这一主题的深远意义。
随着核武器的出现,科学界对于人类灭绝风险的讨论再次升温,著名思想家如罗素指出,「人类面临着明确的选择:要么全人类灭亡,要么必须获得一些共同的理智。」 p>
进入冷战时期,核战争的风险以其毁灭性的潜力,引发了人们更深层次的关注。许多学者预测,若全球核武力量流失控制,灭绝便成为毛骨悚然的现实。进一步来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工智慧、生物技术与自我复制的纳米机器也成了可能威胁人类生存的因素。
科学家如卡尔·萨根在1983年就指出,单纯以死亡人数来衡量毁灭的严重性,「掩盖了其完整的影响」,核战争可能会损害我们所有的后代。
从人类存在的历史来看,专家们普遍认为,自然灭绝的风险比人为灭绝的风险要小得多。尽管地质记录揭示了许多自然事件的威胁,如超火山爆发或小行星撞击的潜在风险,但大部分学者认为人类的活动所引发的风险,比这些自然威胁要来得更为迫切与现实。
诸如过度开发、气候变迁、资源耗竭等问题,正急速侵蚀着我们生存的基本环境。更不容忽视的是,人口选择性出生率的下降也让人类未来的生存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近期的研究中,发现如果人类不改变使用自然资源的方式,可能在未来20到40年内发生文明的完全崩溃。
从经济到文化的根本转变,或许成为人类避免自我灭绝的唯一出路。学者们一致认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机会仍在,而选择是否转变则取决于我们对未来的责任感与思考。未来的数十年被认为是关键的历史时刻,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尚未经历过的人工智慧所引发的问题。
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认为,对于防范灭绝风险,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因为这是当代伦理思考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在这美丽而又脆弱的星球上,随着我们的文明不断前进,我们应该要认识到,今后所面对的挑战不仅仅是科学和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道德与哲学层面的深刻思考。人类是否能够克服自身的限制,并朝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