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中,「趋同」或称为「追赶效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假设经济相对较贫穷的国家人均收入的增长速率通常会快于较富裕的国家。这一现象在著名的索洛-斯旺模型中得到了充分的解释,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是由于实物资本的累积,直到达到每工人的最佳资本水平,也就是所谓的「稳定状态」 ,在这里,产出、消费和资本都将保持不变。
更快的增长预测发生在实物资本水平较低的国家,这种增长常被称为「追赶增长」。
根据该模型,所有经济体系最终的人均收入应该会逐步收敛,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在理论上能够以比发达国家更快的速度增长,因为贫穷国家的资本收益递减效应不如资本丰富国家那样明显。此外,贫穷国家还能够复制发达国家的生产方法、技术和制度。
在经济增长文献中,「收敛」这一术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首先一种称为「西格玛收敛」,指的是不同经济体之间的收入水平分布在减少;而「贝塔收敛」则表示贫穷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快于富裕经济体。
根据经济学家Jack Goldstone,二十世纪的「大分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达到顶峰,并持续到1970年代初。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理论,事实上并非所有贫穷国家都能够实现追赶增长。经济学家Moses Abramovitz强调,国家需要具备「社会能力」,如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吸引资本以及参与全球市场的能力,才能从追赶增长中受益。
若缺乏这些必要条件,追赶增长的过程可能会被阻碍,这也解释了为何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分化。
理论上,技术应当是无障碍地交易和可用的,然而,在一些开发中国家,资本的稀缺性可能会阻碍追赶增长的实现。这使得这些国家陷入低效率的循环中,最先进的技术往往无法获得,从而造成生产力技术的差异,这正是区分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所在。
根据经济学家Jeffrey Sachs的观点,收敛不会在所有地区发生,这有部分归因于某些开发中国家的闭塞经济政策,若能透过自由贸易与开放来改善,则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一项对111个国家在1970至1989年间进行的研究显示,工业化国家的年均人均增长率为2.3%,开放型发展中国家为4.5%,而闭锁型发展中国家仅为2%。
在案例研究中,以日本、墨西哥等国为例,Nakaoka对日本明治时期的追赶过程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人类和社会态度的特征。 1960至1970年代的东亚四小龙,包括新加坡、香港、南韩和台湾,也都迅速与发达经济体接轨。
然而,有经济学家对追赶理论提出批评,认为内生性因素,例如政府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大。 Alexander Gerschenkron指出,政府可以替代缺失的先决条件来促进追赶增长。经济历史学家Kenneth Sokoloff和Stanley Engerman则提出因素禀赋是影响结构性不平等的重要决定因素。
他们的研究显示,拥有良好因素禀赋的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因为土地适合小规模农业而能够发展更为平等的社会结构,这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是有益的。
总之,从根据Oded Galor的分类,经济收敛可分为绝对收敛、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等不同类型。然而,每一种理论背后都存在着复杂的因素和条件,这也让当今的经济学家对如何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持续探索。这让人不禁思考,未来各国经济格局的演变将会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