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疑是影响其学业成就的一个关键因素。心理学家约翰·威廉·阿特金森所提出的期待–价值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学生动机的有效框架。该理论不仅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还可延伸至健康、沟通、行销等其他领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驱动。
期待–价值理论认为,学生的成就及其相关选择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成功的期望以及主观任务价值。
期待可以被理解为学生对自己未来在某项任务上成功的信心,而任务价值则是学生对该任务重要性、实用性或趣味性的主观评价。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会直接预测学生的参与程度、持续兴趣及学业成就。根据这一理论,许多影响学业表现的因素,如社会背景、刻板印象、过往经验等,都是通过这些期望与价值的调节来发挥作用。
期望是学生对自己在短期或长期内成功的具体信念。这些信念与个体的行为以及所做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期望通常与自我观念及自我效能感相关。自我观念反映了学生对自身能力的理解,而自我效能感则是他们相信自己能成功执行特定任务的信心。
研究表明,期望和价值的变化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表现,尤其是在特定学科领域中。
根据亚克斯及其同事的定义,主观任务价值可以被视为学生对某项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其可分为四个子类别,包括实现价值(对身份或自我重要性)、内在价值(享乐或兴趣)、实用价值(有用性或相关性)及成本(如时间损失、过高的努力要求等)。其中,实现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相关性较高,而实用价值则包含内外在的成分,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业表现密切相关。
研究者发现,期望和价值可以在六岁时就被区分出来。学生的动机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在数学领域,这一现象在男女学生中表现出的特别明显。影响动机的原因包括学生对不同领域的理解日益复杂,以及他们周遭环境的变化。例如,随着学年增加,学习重心可能会从学习转向成就评价,这样的转变往往对学生动机造成不利影响。
期待–价值理论还可以应用于干预项目,这类项目旨在改变学生的动机信念。透过这些干预措施,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期望与任务价值,还能有效降低其感知的成本,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业成就。比如,针对价值的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教师设计课程,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所学的知识与自身生活的联系,这样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兴趣。
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教育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综上所述,期望–价值理论为我们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随着教育环境和家庭背景的变化,如何找到适合当前学生需求的动机提升措施,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在教育的未来,我们如何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