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价值理论不仅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也对心理学、健康、行销等多个领域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个体的期待与价值观念会直接影响其行为选择。而在教育领域,艾克尔斯进一步扩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对学业成就动机的全新理解。
期待–价值理论由约翰·威廉·阿特金森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间提出,旨在深入研究个体的成就动机。在80年代,艾克尔斯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特别是在教育应用中。根据艾克尔斯的研究,学生成就及其相关选择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成功期待和主观任务价值。
成功期待是指个体对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自信心,而任务价值则是指个体认为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实用性或趣味性。
成功期待是一种个体对未来成功的信念,这样的信念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决策过程。艾克尔斯指出,这种期待与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等能力信念密切相关。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于能否成功执行特定任务的信念。
主观任务价值帮助个体回答「我想不想从事这项活动,为什么?」这些价值可以分为四个分类:成就价值、内在价值、实用价值及成本。
研究发现,学习动机在学业生涯中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这种下降在数学成就方面尤其明显,并且与性别的影响密切相关。学者们还提出了一些解释,认为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习环境的重点也从学习转向了成就,这可能会对学生的动机产生负面影响。
发现学生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能够更清楚地区分不同的学科领域,而这种更复杂的概念化也促进了他们对学科的认知发展。
艾克尔斯的研究同时促进了干预措施的设计,旨在改变学生的动机信念。这些干预措施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期待和价值感,还能减少学习中的成本。通过设计能让学生理解学习材料与他们生活之间的联系的课程,这类干预会特别有效。
研究表明,当学生能够看到所学的内容与自我生活的联系时,他们的兴趣和成就表现往往会显著提高。
除了教育,期待–价值理论的应用还延伸到健康、沟通、行销等多个领域。心理学家马丁·费什拜因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这一理论,旨在理解个体的态度形成与改变过程。随着研究的发展,这一理论如今已经应用于更广泛的范畴,有助于解释个体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期望–价值理论的基本构成包括个体对某物或行为的信念、为该信念所基础的价值观,及根据这些信念和价值观所形成的期待。
随着期待–价值理论的深入发展,未来的研究或将更聚焦于如何实际操作以提高学习者的动机,让教育者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如何让学生找到内在的动机,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