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7日至11日,海牙大会在荷兰的海牙举行,这场会议汇聚了来自欧洲各地的750名代表,以及来自加拿大和美国的观察员。会议的组织者邓肯·桑迪斯(Duncan Sandys)和约瑟夫·雷廷格(Józef Retinger)将来自不同政治光谱的代表聚集在一起,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讨论欧洲政治合作发展想法的机会。
这次大会被国际欧洲统一运动委员会主办,后来成为欧洲运动的基础。参加此次会议的重要政治人物包括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温斯顿·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哈罗德·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等。
此次大会的主要议题是倡导欧洲政治、经济和货币联合的呼吁。西班牙政治家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Salvador de Madariaga)在会上提议成立欧洲学院,让来自各国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在这里共同学习和生活,这对当时刚经历战争的国家来说,意义重大。
参与此次大会的还有许多哲学家、记者、教会领袖、律师及学者等,这些参与者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当时欧洲的广泛思想交流。会议上,与会者探讨了欧洲理事会的未来结构与角色,并对于人权的保护机制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最终形成了后来的《人权与基本自由保障公约》。
会议结束后,20日,西欧联盟部长会议上,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的外交部长乔治·比达(Georges Bidault)提出创建欧洲议会的提案,这最终转化成了后来的欧洲理事会。
海牙大会的结论成为法国政府政策,并逐渐转化为欧洲政府政策。在会议期间,与会者们采纳了三项决议:政治决议、经济和社会决议,还有文化决议。政治决议反映了联邦主义者以及更为渐进的政府间主义者之间的共同基础,也是为了在欧洲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盟。
随着会议的深入,与会者们对于“主权权利的共同及转让”这一提案达成较为一致的共识,尽管这一提案的发起者和追随者们之间对于建立联邦国家的理想仍存在分歧。
会议确认,成立的目标不仅是寻求经济合作的增强,还应该文化层面的整合。
会议的影响力不可小觑,这一时期的思想交汇,为后来的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基石。从海牙大会开始,欧洲的未来发展已不再是个别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体欧洲人民共同追求的愿景。
与会代表的多元背景,彰显了欧洲有能力向更远大的联盟迈进,而海牙大会正是这一过程的里程碑。但在当前全球关系变化迅速的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今天的欧洲,能否重现当年的团结与合作精神,推动更深化的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