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快节奏且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员工的职场安全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在此背景下,行为风险管理作为组织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提升职场安全感尤为关键。行为风险的管理涵盖了识别、分析和处理影响工作环境的各种行为因素。
行为风险管理应用于与员工和组织的工作行为相关的风险,这些行为对组织的生产力产生负面影响。
行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理解和应对组织中个人的行为及其影响,源自于风险管理和组织行为学两大领域。风险管理的侧重点在于实践、文化及行为对个人健康及组织成本的潜在影响,而组织行为的研究则加深了对行为如何影响组织文化及效率的理解。
行为风险的研究目的在于识别和预防因行为风险因素而导致的损失,从而增强组织的健康和人力资本。
消极的行为(或称为「隐秘情绪」)能使组织中的个体感到不适或压力,这可能导致成员无法专注于工作。当某位成员的消极行为影响到其他成员时,这种负面影响便会进一步扩散,最终损害整体生产力。
当许多员工感到不适或受冒犯时,他们可能会选择离开组织或者对此行为产生反抗,最终都会造成生产力的损失。不仅如此,消极行为还可能影响到组织文化,而文化则是组织运作中的根基。若文化结构受到威胁,组织的基础也会随之崩溃。
个性在组织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不同的个性特质会对组织氛围产生不同的影响。重度神经质的个体,容易过度反应或引发戏剧性冲突,无疑是潜在的消极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可能会因工作习惯和伦理观的差异而产生冲突。例如,美国和印度员工在工作伦理上籍与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不和谐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影响组织的效能。
盗窃和暴力是引起负面行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这会明显降低组织的生产力。尤其是网路盗窃,其后果往往更为严重,企业可能会面临金钱或信息的巨大损失。
在消极行为的管理上,可以分为招聘前的筛选和在职员工的行为干预。
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应选择符合组织文化的候选人,以减少消极行为的可能性。
美国心理学家E. Scott Geller提出的“DO IT”方法,是识别和应对行为风险的有效途径。该方法包括四个步骤:定义(Define),观察(Observe),干预(Intervene)和测试(Test)。
定义阶段是针对特定行为进行界定,观察则是监测这些行为在工作场所的实际表现。干预旨在提高安全行为的发生频率,并通过改变外部条件来促进安全行为。而测试阶段则是对以上阶段进行评估和回顾,以确认策略的有效性。
随着企业逐渐认识到行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采用“DO IT”方法不仅能改善员工的职场安全感,还能提高整体生产力。这样的管理模式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何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