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不断增长的行为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影响个别员工的士气,也会影响整体组织的生产力和文化。行为风险管理的目的是辨识、分析和应对那些可能对组织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从而提升组织的健康和人力资本。
行为风险管理旨在识别和防止行为风险因素造成的损失,从而增强组织健康和人力资本。
在组织中,负面行为(或称为“隐秘情绪”)会导致员工感到不适和压力,从而降低其工作动力。当员工感受到周遭的不友好氛围时,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都会受到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行为往往具有传染性:如果某个员工采取了消极行为,其他员工则有可能随之模仿,进一步扩大负面影响。
当众多员工感到不自在或被冒犯时,这些员工可能会选择离开公司,或是对这些行为进行反抗,最终都会导致生产力的显著下降。负面行为还会影响组织文化,而组织文化又直接关联到组织的结构及运作效率。一旦文化出现问题,组织的根基将随之动摇。
负面行为不一定是指个人的不成熟或粗鲁,还可能与特定的做法或个体的心态有关。
个性在组织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研究显示,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对组织的氛围和生产力产生不同影响。特别是神经质(neuroticism)是普遍被视为负面特质的指标,此类个体往往因小事过度反应,并在意外情况下容易产生焦虑。
文化背景也会影响组织中的工作习惯和伦理观。例如,美国及印度员工的工作伦理就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会引起冲突,并使员工感到不适,进一步加剧组织的紧张氛围。
在组织中,盗窃和暴力是造成负面行为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损害了整体生产力,还影响了员工的健康状况。最近的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网络盗窃案例对企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有多种方法可以降低组织中的负面行为风险。这些方法可分为两类:在聘用过程前和聘用后的应对措施。
在员工加入组织时,企业可以筛选出与组织文化匹配的应聘者,过滤可能对组织结构造成负面影响的个人。
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也有助于降低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拥有强大的组织文化,成员能够相互“制约”,促使负面行为的减少。
美国心理学家E. Scott Geller等学者提出的“定义(Define)-观察(Observe)-介入(Intervene)-测试(Test)”方法,是目前有效应对行为风险的策略之一。这一方法能够确保高风险行为的最小化,并在发现问题后迅速做出反应。
得到有效的干预后,最终通过对过程的测试,评估整个策略的有效性。
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我们都面临着行为风险的挑战。您认为,如何能更有效地预防负面行为在职场中的扩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