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时期,水管的设计和材料选用在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铜作为一种特殊的金属,不仅具备耐用性,其独特的抗微生物特性也令人惊叹。在古代文明中,人们尚未了解微生物的存在,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利用了铜的特性来保持水质的清洁。
研究表明,水在铜制的容器中保存,可以防止可见藻类或生物污垢的形成。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水系统都采用了铜作为建材。在对水质的保护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铜能有效抵抗水中的微小细菌和藻类。科学家们最近的研究证实,铜及其合金(如黄铜和青铜)具有天然的抗微生物能力,这是其保持水质清洁的一个关键因素。
铜的抗微生物效果早在19世纪时就被发现。 1852年,维克多·布尔克在对照研究后发现,从事铜相关工作的人的霍乱死亡率远低于其他行业。 1867年,他向法国科学医学院报告,将铜放置于皮肤上有助于预防霍乱。这些早期的研究为铜的抗菌特性奠定了基础。
铜的氧化剂作用可以干扰细菌和病毒的细胞结构,导致其无法正常运作。
铜的抗菌特性源于其多重作用机制。这些机制包括改变细胞内蛋白质三维结构、形成自由基来破坏病毒、干扰其他必需元素如锌和铁的存活等等。大多数的抗菌作用都是的铜离子能够与细胞膜和其他重要分子相互作用,进而导致其细胞的功能失常。
例如,铜能够与脂质相互作用,进而引起细胞膜的氧化,导致细胞内容物的流失,进而导致细胞死亡。这些复杂的化学反应使得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愈发受到重视。
在过去十年中,针对铜合金触摸表面抗菌效果的研究愈发活跃,尤其是在医疗环境中。研究显示,铜合金能消灭多种病原菌,如大肠杆菌O157:H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以及甲型流感病毒等。
大肠杆菌O157:H7在铜合金表面上的存活率在1-2小时内下降超过99.9%。
例如,针对大肠杆菌的研究表明,在铜合金表面,该病原体仅需90分钟即可几乎完全灭活。而在不锈钢表面上,大肠杆菌则可以存活多达几周之久,这一事实突显了铜合金在公共卫生环境下的重要性。
科学家持续对铜的抗菌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潜力,尤其是在医疗领域。随着人们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加深,铜的优良性能为防控各类传染病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是否还能在未来发现更多利用天然材料来增进公共卫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