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地理学中,遍布分布是指一个物种的分布范围涵盖地球表面几乎所有适宜栖息地的特征。这些物种通常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能够在多种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生存。
例如,杀人鲸(或称虎鲸)便是全球最知名的遍布物种之一,它们在地球上每个主要海洋中都有多种不同的驻留和迁徙族群。
遍布物种的另一个例子是岩鸽,除了经过数世纪的人工选育外,如今已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广泛出现。与此相对的是地方特有种,即仅分布在特定地理区域的物种。例如,雪豹只能在中亚的山脉中生存,这些猫科动物在亿万年中已适应这一特定环境。
在生物地理学中,海洋遍布和地方特有性是一个相关的概念。世界海洋中的温度梯度等物理障碍限制了热带物种在大西洋和印度/太平洋海域之间的迁徙。此外,北极和南极海域之间被热带地区隔开,这对许多物种的迁徙构成了挑战。
这些海洋的障碍不仅影响物种的迁徙,还显示出生态学限制的存在。
尽管某些物种在所有海洋中似乎是遍布的,但它们实际上可能仅限于沿海区域或特定深度范围之内。这意味着,生物的分布虽然广泛,但并不总是均匀。
值得注意的是,某一物种的遍布性不应与其更高层级的分类群的遍布性混淆。例如,蚂蚁科(Myrmeleontidae)在每个大陆都有本土物种,但并不是所有的物种都是遍布的。相对而言,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是一种可能是唯一遍布其科的物种,其他类似物种的分布相对较小。
例如,东非低地蜜蜂和开普蜜蜂两个亚种,在同一遍布物种下,它们的分布几乎不重叠。
这种变化的影响同样存在于其他物种上,如屋鹤和雕等。这些物种的部分亚种或变种可能只在特定地区存在,表现出明显的迁徙模式或繁殖行为的季节性差异。
遍布的特征不仅限于现存的物种,还可在灭绝的物种中找到。以旧石器时代的Lystrosaurus为例,它在二叠纪大灭绝事件后的早三叠纪期间拥有遍布的分布。而在当今世界中,或卡、蓝鲸和大白鲨均显示出遍布的特征,延伸至地球大多数海洋。
人类、猫、狗等物种,也因为人为的引入、饲养等原因获得了遍布的分布。
这种遍布的现象不仅体现在生物的分布上,某些疾病也以相似的模式存在。总的来说,遍布性的形成可能源于广泛的环境耐受性或是相较于物种形成所需的快速扩散。
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遍布物种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物种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与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