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肩(又称黏附性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主要特征为肩部的疼痛和僵硬。患者往往会感受到肩关节活动受限,特别是在外旋时。尽管肩部本身一般不会在触碰时感到剧烈疼痛,但冻肩却会伴随着明显的运动障碍,这种症状的出现往往是逐渐加重的。在治疗这种疾病上,患者往往会面临许多困惑,包括其成因究竟为何,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罹患此病?
冻肩的症状包括肩部疼痛和运动范围受限,但这类症状也普遍存在于许多其他肩部疾病中。
根据最新的研究,冻肩的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估计为2%到5%。该病症在40至60岁的人群中更为常见,且女性患者的比例高达70%。与其他疾病相比,糖尿病患者罹患冻肩的风险高达五倍,这使得医学界对于冻肩的成因和风险因素展开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冻肩的症状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 - “冻结期”、“冻结状态”和“解冻期”。在每一个阶段,患者的感受与症状均会有所不同:
虽然冻肩的根本原因尚不完全明了,但研究已经揭示了一些与该病症风险增加相关的因素。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心血管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是已知的风险因素。特别是,研究显示,1型与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冻肩的机率显著增加。
专业医生通常依据病史和身体检查来诊断冻肩。影像学检查如MRI和超声波虽然不是诊断的必要手段,但有助于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诊断时,若主动与被动活动的范围相似,则可能确认为冻肩。
对于冻肩的治疗,多数专家建议首先应进行非手术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虽然许多治疗方法效果各有不同,但临床经验显示,多模式组合治疗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物理治疗、非类固醇消炎药、局部类固醇注射等,均可用来缓解疼痛和增加活动范围。
有研究表明,在不寻常的情况下使用超声波和MRI可以辅助确诊,对于提高肩部活动范围有帮助。
如果患者的症状经过怀疑的保守治疗依然没有改善,手术干预可能会被考量。最常见的手术是关节内的黏连切除,通常以关节镜方式完成。这种微创手术旨在通过小切口去除病变组织并减少肩关节的紧绷感,从而恢复活动能力。
大多数冻肩病例随时间会自我恢复,但可能需要1到3年的时间。检查研究发现,20%至50%的患者可能会面临疼痛和活动受限的持续问题,这引起了对于该病症更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冻肩之所以成为一个充满挑战的健康问题,不仅因为它的疼痛和活动限制,还因为目前尚未完全明白哪些人群更具风险。因此,了解冻肩的风险因素及其成因,是否能帮助我们减少此病的发生,成为了学术界持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