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对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不断的关注和研究,有关高功能自闭症(HFA)与犯罪行为的关联也开始受到社会的重视。高功能自闭症通常指的是智力正常或超过正常水准,但在社交互动及沟通方面仍面临挑战的个体。尽管高功能自闭症过去被认为是一个较为简单的分类,近来却遭到越来越多专家的质疑,认为这一名称过于简化,未能充分反映一些自闭症患者面临的诸多困难。
高功能自闭症并未被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或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ICD)纳入正式诊断分类。
过去,高功能自闭症这一术语一般用来描述那些智力正常并且语言表达能力未明显受损的自闭症患者。然而,由于自闭症谱系内的差异性,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应该抛弃这一过时术语。根据 DSM-5-TR,自闭症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中「自闭症第1级」的需求支持最少,最接近高功能的个体。
高功能自闭症的特征有许多与阿斯伯格综合症类似,但更强调在三岁前言语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延迟。虽然这个分类现在已经不被正式使用,但学界普遍认可一些共同特点:
有研究指出,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在犯罪人口中的比例明显高于一般人口,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研究显示,虽然高功能自闭症本身不包括智力障碍,但其发病人群中出现的共病情况与典型自闭症相似。根据调查,大约 40% 到 55% 的自闭症患者伴有智力障碍。然而,针对高功能自闭症的具体研究通常聚焦于焦虑、双极性障碍、妥瑞症、注意缺陷过动症 (ADHD) 和强迫症 (OCD)。
值得注意的是,高功能自闭症与强迫症在神经生物学上都显示与血清素有关的异常。这一点在探讨高功能自闭症患者的行为时,常常被忽略,然而其实在这些行为的背后,很可能存在与生物化学有关的因素。
在许多案例研究中,HFA患者的人际交往困难与缺乏同理心的特征,有时与犯罪行为相联系。一些专家指出,这种社交天真无邪的特性,使这些个体在某些社会情境中可能会得罪他人,甚至触法。这是否意味着高功能自闭症群体天生便更容易犯罪?启发我们深入思考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对自闭症的认知。
综合多方面的研究,有效识别高功能自闭症患者的需求和潜在风险,对于相关社会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
虽然高功能自闭症在诊断上并不被正式采纳,但其实际存在的特殊需求和心理特征,依然促使我们去探索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心理影响。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社会对高功能自闭症的定义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