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许多人惊讶地发现,智商测试的分数出现了显著的持续上升,这一现象被称为「弗林效应」,以研究者詹姆斯·弗林的名字命名。这一现象在世界各地的智力测试中出现,并且变化的趋势似乎仍在持续。弗林效应挑战了我们对智力和智商测试的传统理解。
弗林效应是指20世纪期间,世界各地的智力测试分数出现的显著持续上升。
智力测试最初设计并标准化时,通常将样本的平均分数设为100,而标准差为15或16分。随着智商测试的更新,参与者的平均得分几乎总是高于100,这一趋势从测试开始到现在都是连续且大致线性的。 2009年一项研究发现,英国儿童在1942年至2008年间的《拉文进步矩阵测试》平均分数上升了14分。在其他许多长期使用智商测试的国家,如西欧、日本和南韩,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变化。
这一现象背后的解释有很多。一方面,许多研究者指出教育效率的提升可能是原因之一。然而,对此现象的指标性解释也表明,文化变迁可能会对智商测试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有些人甚至怀疑智商分数是否真正反映智力的变化。到了1990年代,某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智商下降的现象,这引起了更深入的讨论。
研究显示,有些智商测试的改进可能使其变得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智商测试的修订进程也愈发频繁。例如,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自1949年以来,经历了数次更新。这些更新基于标准化样本的表现,并且复苏的测试结果再一次定义为平均分100。对于同一伙伴再接受旧版本测试而言,几乎每一次都会显示智商的上升,这种趋势几乎在所有工业化国家中都有所体现,但并非所有国家的增长速度相同。
许多学者也探讨了学生的学习年数是否与智商上升有关。虽有学习时间延长的原因,但有研究指出,并非所有年轻学生在教育不平等的环境中都能获得同样的智商提升。米尔根在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中并未观察到智商提升的减少,这表明学校教育与智商之间仍存在复杂的互动。
关于弗林效应的解释之一是现在的环境比过去更加丰富与刺激。
除教育因素外,营养的改善也被认为可能影响智商的增长。比起一世纪前,当前的平均成年人在身高上显示出显著改善,这可归因于营养与健康的整体进步。某些研究表明,缺乏碘等微量元素会造成智商下降,而美国普及的碘盐则在某些地区提高了智商,因此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对智商进步有所促进。
令人注目的另一个方面是,智商的提高似乎还与现代社会的视觉媒介密切相关。从图片到电影、电视、电玩及电脑,当代人接触的视觉媒介大幅增加,让人类在视觉分析能力上得以提升。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某些视觉测试中,智商上升的幅度最为明显。
然而,虽然弗林效应已被广泛研究,但对智商上升是否真正意味着一般智能的提高,仍存在争议。尽管许多研究指出智商测试分数的上升,但这一提升并未完全对应于潜在的智力变因。更有学者认为,智商的增加部分源于针对测试的专门技能的提升。在某些特定智力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增长如同抽象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这可能不是智力整体增长的体现。
智商上升的背景中,环境因素与早期干预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探讨弗林效应的原因时,如何看待传统智力测试、教育背景与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刺激,似乎都不再是单向的问题。詹姆斯·弗林本人对于智商上升的见解在演变,最初他质疑智商测试的意义,但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认识到智商的提升反射了人类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
那么,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应如何看待智商得分的上升?这是否意味着人类的整体智力在延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