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福音音乐,通常被称为福音音乐或单纯的福音,是美国黑色散居音乐的传统形式。这类音乐的根源在于被奴役的非洲人的基督教信仰,这不仅发生在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期间,也发生在之后的日子里。从田野中的工作歌曲到后来在各种教会环境中唱出的宗教歌曲,最终演变为尼哥精神音乐,这一切都对传统黑色福音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黑色福音音乐一直关注着非裔美国人追求自由的过程。它不仅在田野中提供了灵性和社区的提升,也在黑色教会中找到了颁发的根基;在20世纪60年代的南方,它被描述为「民权斗争的声音」,助长了年轻人对于这场战斗的信念与团结。
黑色福音音乐的演变为后来的现代福音音乐铺平了道路,这一类音乐自1970年代末开始出现,将传统流派与当时世俗黑色音乐的音乐风格融合,吸引了全新一代的艺术家与歌曲。
黑色福音音乐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黑人口述传统,透过口耳相传而非书面保持历史。在西非,诞生了口传表演者——故事讲述者。在美洲殖民地中,由于奴隶被剥夺了正规教育的权利,非书面的沟通方式成为了维持文化遗产和进行几乎所有通讯的主要手段。这些沟通形式(包括田野中的工作歌曲)还用来组织逃脱及反抗计划,因此在殖民地的许多地方,鼓音及其他西非文化乐器被禁止。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黑人的教堂仅依赖手拍和脚踩来伴随节奏。今天被称为「赞美中场」(Praise Break)的快速节奏的音乐和舞蹈就是这样演变而来的。
「福音歌曲」这一术语的早期参考文献出现在1874年菲利普·布利斯的歌曲书《福音歌曲》中,其描述的歌曲比传统的教会圣歌更易于理解和演唱。随着复兴和露营集会(Camp Meeting)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混合不同种族的传统将福音音乐扩展至全国。西罗莎·瑟塔普便是从黑人五旬节传统中脱颖而出的首位著名福音录音艺术家。
托马斯·多西于1920年代转向福音音乐,并将其与他早期的世俗风格融合,对这一音乐类型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作为世俗艺术家的多西在1921年大会上经历了第二次转变,最终力挽狂澜地转向福音音乐,并与北方更多外来音乐融为一体。
有言道,1930年是传统黑色福音音乐的发源年,因为国家浸信会首次公开支持这种音乐。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音音乐进入了大型音乐厅,音乐会变得非常华丽。从1950年在卡内基音乐厅展示的黑色福音音乐音乐节开始,音乐界逐渐增加了福音音乐的关注度。在1964年,福音音乐协会成立,并于1969年开始颁发美洲福音音乐奖(Dove Awards)。
随着音乐在各类型媒体中的普及,许多福音艺术家希望「跨越」至世俗音乐,借此获得更多的曝光率及成功。这种演变吸引了更多平凡音乐元素于福音音乐之中,虽然常常引起传统派音乐者的批评。
今天的城市当代福音音乐形式成为当今黑色福音音乐的主流,艺术家如克克·富兰克林,安德烈·克劳奇等持续在流行音乐界中站稳脚跟,影响广泛。
福音音乐特征是主要的声乐,常伴随着强烈的和声及基督教歌词。
多数形式的福音音乐使用钢琴、哈蒙德风琴、手鼓、贝斯吉他及不断增加的电吉他。
福音音乐节奏鲜明且活泼,强调和声的配合而且通常会包含重复的副歌元素,以此衍生出早期作品的节拍感。
福音音乐的歌词通常包含情感共鸣的元素,是讲述信仰、劝诫和见证的故事,具有显著的叙事与歌唱特点。
黑色福音音乐不仅仅是音乐的一种形式,它更是非洲裔美国人在历史上寻求自由、身份和社区的独特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音乐类型不断发展与变革,对美国乃至全球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对于未来的福音音乐,你认为其起源和演变将如何影响新一代艺术家的创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