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小米,学名Cenchrus americanus
,是当今最广泛种植的米类。自史前时代以来,这种作物就已经在非洲和印度次大陆广泛栽培。根据考古植物学的最新研究,珍珠小米的多样性发源地及可能的驯化地区在西非的萨赫尔地区,特别是在马利北部,考古学家发现了大约2500到2000年前的珍珠小米驯化遗迹。 2023年被联合国大会宣布为国际小米年,这更显示了珍珠小米的重要性及其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潜在贡献。
珍珠小米通常拥有3至4毫米的椭圆形谷物,这是所有小米中颗粒最大的,并且有多种颜色。
在地球的各个角落,珍珠小米有着不同的名称。在印度,它被称为“Bajra”,在尼泊尔则叫“Kodo”。这些名称反映了珍珠小米在多种文化和菜系中的重要地位。
珍珠小米对干旱、低土壤肥力和高温的适应性使其成为极其重要的作物。该作物能在许多其他谷物无法存活的环境中生长,因此在全球农业中扮演着宝贵的角色。目前,全球珍珠小米的种植面积超过260,000平方公里,占全球小米总产量的约50%。
由于其对苛刻生长条件的耐受性,珍珠小米能够在土壤盐分高或pH值低的环境中良好生长。
珍珠小米在各种不同的饮食文化中都有应用。在印度,珍珠小米常被用来制作平面包“bhakri”,在拉贾斯坦邦,更有使用珍珠小米粉与酸奶一起制作的传统菜肴“bajre ki khatti rabdi”。在纳米比亚,珍珠小米粉可用来制作当地的主食“oshifima”。
珍珠小米含有比其他小米更高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这使得其在营养价值上更具优势。
印度是珍珠小米的最大生产国,开始种植珍珠小米的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100年。而在非洲,尤其是萨赫尔地区,珍珠小米作为主食在尼日利亚、尼日尔、马利和布基纳法索等国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研究和开发的进步,新的高产珍珠小米品种相继出现,农民们的生产力大幅提高。例如,针对微量元素营养不良问题的研究表明,铁营养强化珍珠小米的吸收率更高,特别是在非洲和亚洲的贫困社区。随着基因组计画的不断推进,这也帮助选择特定的植物性状,未来或将改变小米的生产及消费形态。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珍珠小米如何能够持续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