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兴药物的不断出现,2-FDCK这种药物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 2-FDCK,即2-氟去氯酮,是一种与氯胺酮相关的解离性麻醉剂,其在多个国家的使用和销售报告了其作为设计药物的趋势。这种物质的化学结构在功能上与氯胺酮相似,但却因为氯原子被氟原子所取代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由于其最近的出现,二氟去氯酮的大部分药理特性仍不明确,但据报导,其效果与母体化合物氯胺酮相似。
2-FDCK的合成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那时候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合成和评估基于氯胺酮及其类似物的新麻醉药物。自氯胺酮于1964年被首次引入以来,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大为增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全身麻醉剂,并且也广受青睐作为休闲药物的选择。
在2016年,2-FDCK首次由欧洲药物监测中心正式通知,此时共涉及65种新物质。由于其在法律上的变迁速度,新型精神活性物质的出现常常使得这些化合物能够逃避现有的药物政策。尽管许多国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但目前对于2-FDCK的相关科学资料仍相对有限。
最近,来自以色列的「Clearmind Medicine Inc.」宣布成功完成了涉及2-FDCK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在治疗抑郁症的持久效果上优于氯胺酮。这一研究不禁引发了人们对2-FDCK潜在用途的期待,但能否替代传统的镇静剂仍有待商榷。
在化学上,2-FDCK的全名为2-(2-氟苯基)-2-(甲基氨基)环己酮。作为一种类芳基环己胺类化合物,2-FDCK的结构特点在于其环己胺单元上附有一个带氟基的芳香基团,而其氨基组则为甲基化形式。该化合物的结构与氯胺酮不同的地方在于芳香环上的氯原子被氟原子替代。
由于氟原子取代氯原子,2-FDCK且更多的极性特征,这可能会影响其与蛋白质的结合,例如主要与氯胺酮结合的NMDA受体。
药物的代谢通常与其作用机制密切相关。对2-FDCK的代谢过程表明,其主要由CYP2B6和CYP3A4酶进行代谢,但与氯胺酮相比,2-FDCK的代谢速率较慢,这使得其在体内的作用可能持续时间更长,此点引起人们对2-FDCK潜在优势的关注。
在体外代谢状况下,2-FDCK显示出相较于氯胺酮而言,具有较低的内源性肝清除率。
尽管2-FDCK的使用似乎带来了一些治疗潜力,但其可能的副作用却值得警惕。在2019年,2-FDCK曾与其他类似的氯胺酮类药物一起出现在香港的中毒事件中,这提醒我们这类药物的危险性。
在法律上,由于新型精神活性物质的迅速出现,许多国家尚未对这些物质进行具体的法律规范。 2-FDCK在意大利、日本、拉脱维亚等地均被禁止使用,而目前在加拿大、比利时和英国则受到全面禁令的约束。 2023年10月,ECDD建议将2-FDCK纳入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的第二级。
总结来看,2-FDCK作为一种新兴的镇静剂,无论在化学结构还是药理学特性上都表现出与氯胺酮的不同之处。这是否将改变我们对传统镇静剂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