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氟脱氯氯胺(2-Fluorodeschloroketamine,简称2-FDCK)是一种与氯胺酮相关的解离性麻醉剂,最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研究和关注。它的化学结构类似于氯胺酮,只是将氯基取代为氟基。尽管2-FDCK相对新颖,许多国家报导其作为设计药物的销售与使用情况,但其药理特征仍不清晰。
“由于它的出现,许多新型精神活性物质(NPS)逐渐进入市场,以绕过现有的药物政策。”
2-FDCK的合成首次于2013年的一篇论文中描述,该研究是一个更大项目的一部分,旨在合成和评估基于氯胺酮及其类似物的新麻醉药物。氯胺酮本身于1964年首次引入,每年至今已成为最重要的全身麻醉药物之一,并且也被广泛用作娱乐性药物。随着2-FDCK在各国市场的出现,对其的研究却仍然相对有限。 2016年,欧洲毒品与毒品成瘾监察中心(EMCDDA)正式通报了2-FDCK,与65种其他新物质一起被列入其中。直到2023年,来自以色列生技公司“Clearmind Medicine Inc.”的消息显示,在针对抑郁症的预临床研究中,2-FDCK的抗抑郁效果的持续性表现出超过氯胺酮的潜力。
2-FDCK的全名为2-(2-氟苯基)-2-(甲基氨基)环己酮。这种化合物属于芳基环己胺类化合物,这一类还包括PCP和氯胺酮等药品。其一般结构包括一个环己胺单元,并在同一碳上连接一个芳基取代基。 2-FDCK的芳基取代基为o-氟苯基,氨基则为甲基化。其环己环上邻近氨基的位置有一个酮基。与氯胺酮不同的是,2-FDCK的苯基上附有一个氟原子。
2-FDCK的合成需要经过五步反应过程。首先,2-氟苯腈与Grignard试剂环戊基镁溴化物反应,接着进行溴化反应以获得α-溴环戊基-(2-氟苯基)-酮。随后,将所获得的酮在-40°C与甲基胺反应,形成α-羟基环戊基-(2-氟苯基)-N-甲基胺。最后,通过热重组反应将五元环的环戊醇形式扩展为环己基酮形式,并使用HCl制作水溶性2-FDCK的盐。
可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检测2-FDCK及其代谢物在尿液中的存在。
2-FDCK的代谢类似于氯胺酮,主要由酶CYP2B6和CYP3A4代谢生成Nor-2FDCK。相较于氯胺酮,2-FDCK在模拟中表现出较强的CYP2B6结合能力和较慢的代谢速率,这可能导致其效应持续时间更长。
鉴于2-FDCK的结构与氯胺酮相似,推测其作用机制亦相近,然而目前尚无研究证实这一点。取而代之的是,因为取代的卤素由氯变为氟,这使得分子更加极性,可能影响其对蛋白质的结合能力,例如NMDA受体。
“由于氟的取代,2-FDCK对某些酶的结合能力比氯代化合物更强。”
2019年,2-FDCK与其他氯胺酮类型的药物一起在香港出现了中毒病例。
由于新型精神活性物质快速出现,许多新物质如2-FDCK尚未在受控物质法律中被明确列为禁满药物。因此,它们有时会以“合法高”进入市场。当前,2-FDCK在意大利、日本、拉脱维亚、新加坡、瑞典、瑞士等地是非法的,并在加拿大、比利时和英国等地受到全盘禁令的覆盖。 2023年10月,联合国精神药物委员会推荐将2-FDCK加入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的第二类药物清单中。
“随着对2-FDCK的认识逐步加深,未来可能会对其进一步的法律与管制措施进行探讨。”
目前,2-FDCK的流行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它的长期影响和丰富潜力仍需进一步研究与监控。究竟,这一新兴化合物在未来的医疗和娱乐用途上会如何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