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料理中,皮蛋被视为一种独特且极具风味的食物,这种传统的保鲜技术可以追溯至多个世纪以前。皮蛋,也称为百年蛋,并不是经过长时间的保存,而是通过特定的制作过程将鸭蛋、鸡蛋或鹌鹑蛋转变为具有浓郁风味的佳肴。它的制作过程涉及到将鸡蛋浸泡在由粘土、灰烬、盐、石灰和稻壳混合而成的碱性混合物中,让蛋白和蛋黄的颜色和质地皆变化万千。
「这种化学过程会将蛋的 pH 值逐渐提高到 9 到 12,打破蛋内部的一些复杂蛋白质和脂肪,最终形成了多种风味化合物。」
皮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据说当时有位屋主在建筑自己家时,在一个用石灰制作的浅池中发现了鸭蛋,这些蛋经过了两个月的长时间保存后,味道竟然变得非常美味,随后他便着手尝试生产更多这样的蛋。
传统的皮蛋制作方法经过多年的改进,已发展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流程。这个过程不仅限于使用粘土,还会加入木灰、氧化钙和盐等成分,以提高其 pH 值和钠含量。这种处理方式不仅降低了变质的风险,也加快了生产速度。
「每个蛋都会单独用手盖住,并在几个月内让泥浆慢慢干燥。」
制作开始时需要将 1.4 公斤的茶叶用滚水煮沸,接着再混合 1.4 公斤的氧化钙、4.1 公斤的海盐与 3.2 公斤的橡木灰,制作成光滑的糊状物来包裹每颗蛋。在此过程中,必须穿上手套以防止化学烧伤,然后在清水冲洗后再进行包裹和干燥。
虽然传统的制作方法仍然在广泛使用,现代科学的进步使得一些制作流程得到简化。如今,只需将原蛋浸泡在食盐、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的溶液中十天,再随后在密闭容器中酝酿数周,便能达到与传统方法相似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引入使得蛋的保鲜过程更加有效。
「这种非特异性的聚集途径对于保存蛋以及显著改变其质地至关重要。」
皮蛋可以直接食用,或作为许多菜肴的配料。在一些地区,皮蛋会切成薄片,然后淋上黑醋。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如四川,常见的做法是将切好的皮蛋与冷豆腐搭配,添加酱油、香油等调味。如果你曾经品尝过皮蛋瘦肉粥,便会对其独特的美味赞不绝口。
「皮蛋被认为是维生素 B12 的优良来源,对于新陈代谢和 DNA 合成至关重要。」
根据研究显示,尽管皮蛋经过了碱性保鲜过程,仍然保持相当量的维生素 B12,这使得它成为某些特定饮食人群的理想食物选择。皮蛋的消化吸收特性也优于普通鸡蛋,这是因为皮蛋在消化过程中可释放出较多的生物可用性 B12。
尽管皮蛋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食物,但市场上仍存在一些不法生产商使用不当材料的情况。 2013年,中国江西省发现有工厂将工业硫酸铜用于皮蛋生产,存在重金属和毒性物质的污染,这不仅威胁了食品安全,也引发了公共卫生的担忧。
「对于皮蛋的某些误解,例如它是用马尿浸泡100年制成的说法,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有效的证据支持这一点。」
面对这么多的制作过程、用途及未来的潜在技术变革,皮蛋究竟能在我们的饮食文化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