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皮蛋(又名百年蛋)是一道具有悠久历史的美食,广受欢迎,其独特的风味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吸引了各地食客的目光。然而,除了其美味,皮蛋的营养成分也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它所富含的维生素B12。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皮蛋的制作过程,并揭示它作为维生素B12宝库的原因。
皮蛋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约600年前,据说最初是一位屋主在建造房屋过程中意外发现的。
皮蛋的制作技术源自于保存鸟蛋的需求,主要使用碱性泥土来包裹蛋。在这个过程中,蛋白和蛋黄的结构会发生化学变化,渐渐形成我们称之为皮蛋的特殊外观。传统制作方式通常包括使用食盐、氢氧化钙、木灰等天然材料来制作腌制液,将生鸡蛋、鸭蛋或鹌鹑蛋浸泡在其中数周至数月。
在传统的制作过程中,蛋白质经过转变,变成透明的黄色果冻,具有明显的光学和机械特性。
皮蛋被证实是一种出色的维生素B12来源。研究显示,皮蛋的蛋黄大约含有1.9 ± 0.6到0.8 ± 0.3微克的维生素B12,这比普通鸡蛋每100克含0.9微克的含量要高得多。即使在碱性保存过程中,皮蛋的维生素B12含量仍然相当稳定。这表明皮蛋在营养价值上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在体外消化实验中,皮蛋黄中的维生素B12显示出更好的生物利用率,约52%的B12转化为能够被人体轻易吸收的形态。
对于有特定饮食限制或偏好的群体,皮蛋的高维生素B12含量显得尤为重要。维生素B12对于细胞代谢和DNA合成至关重要。这使得皮蛋成为素食者或植物性饮食者的一项理想选择。许多饮食中,尤其是传统中华料理,皮蛋常常被用作开胃前菜、一道配菜或者是粥的添加原料。
在台湾,皮蛋常被与冷豆腐及其他配料搭配,形成一道受到热爱的经典菜。
尽管皮蛋的营养丰富,但仍有一些误解围绕着这道菜。许多人认为它是用马尿制作的,但这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各国对于皮蛋的名称中出现「马尿」的字眼,主要是因为皮蛋特有的气味,并不足以支持这个传言。
虽然传统制作的皮蛋一般是安全食用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例如某些工厂被发现使用工业化的化学物质来加快生产。这提醒了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要注意来源和质量。
在这道美味的菜肴背后,皮蛋不仅提供了独特的味道,还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营养价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作为维生素B12的良好来源。这难道不让我们重新思考这道传统美食在现代饮食中的角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