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面临各种选择与判断,但你是否曾经想过,这些选择可能会受到一些看似无关的参考点的影响?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锚」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做出的一项判断或决策可能受到一个起始参考点的影响,即使这个参考点是毫无关联的。
心理锚效应不仅在数字估算中存在,也在非数字信息的评估中显现出来。
举例来说,假如你正在考虑购买车辆,若该车辆与一辆价格较高的车并排展示,这时其实并不一定能提供任何额外的价值,但却可能使你觉得该车的价格相对便宜,于是促使你更可能做出购买的决定。类似情况还包括估算火星的轨道,许多人会从地球的轨道(365天)作为起点,然后根据这个基准来进行后续的估算。
心理学家艾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最早研究了心理锚效应,从而提出了锚定与调整的启发式。研究发现,当参与者需要在短时间内计算一组数字的乘积时,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于是他们会基于他们初始的计算结果进行估计。此类研究显示,受较小数字所影响的参与者的估算通常会偏低,而受大数字影响的估算则会偏高。
在一次关于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中的比例的估算研究中,参与者在看到随机生成的数字(例如10或65)后,他们的估算结果显著受到了这个随机数字的影响,显见心理锚效应的普遍性。
尽管许多研究试图消除心理锚对个体判断的影响,但结果表明这一效应难以避免。即使被告知某个数字只是个参考,参与者仍然无法完全摆脱该心理锚的影响。研究还发现,状况改变后,参与者的反应仍然受最初的心理锚影响。
在团体决策中,许多人认为两人或多人一起思考会有更好的判断,但事实上,团体中的偏见程度有时甚至会相比于个体存在更大的偏见。这是因为无论是团体信任某位成员的观点,还是受到某个共同「心理锚」的影响,都是影响决策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些实验证实,团体的决策往往也会受到预先设置的心理锚的影响,这导致他们更为偏颇地依赖自己内在的知识。
在商业决策过程中,心理锚效应也会影响判断。尤其在使用商业智能系统的情况下,相关研究显示虽然这些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某些类型的心理锚效应,但人类依然会受到合理的参考点影响,并无法完全克服这种认知偏见。
多种因素可影响心理锚效应的发生,包括个人的情绪状态、经验程度、性格特征等。研究显示,面对心理锚的分析时,情绪不佳的人往往比情绪较好的人更易受到心理锚的影响。同时,尽管专业知识人员在某些情况下较少受到影响,实际上他们仍然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
研究表明,那些具有高责任感和神经质特质的人更容易受到心理锚效应的影响,而较外向与开放性的人则相对较少。
简而言之,心理锚效应在个体和团体的决策过程中反映出的一种自我设限的现象,并且影响范围广泛,无时不刻地在改变着我们的判断。对此你是否想过,在面对日常选择时,自己是否也受到了这些无形参考点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