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药品分配的过程中,除了确保药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还必须符合各国针对药品管理的严格规范。特别是在中国,药品的监管制度不仅繁琐,还涉及到多方的流程与申请,让许多人对为何每个药品都必须获得序号产生疑问。
药品分配的安全性和保安考量,确实是现今世界各地皆须面对的重要议题。
药品分配涉及制药工业的生产过程之后,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及非政府组织会通过多种中介机构获得药品,最终使药品抵达消费者。这一过程不仅需要确保药品在运送过程中的安全与有效,更需要遵循各国不同的法律法规。
在这当中,「良好分配规范」(GDP)作为一套品质保障系统,对药品的购买、接收、储存及出口等每一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以确保药品能够安全、准确地到达终端使用者。
在2011年,阿根廷启动了一个国家药物追踪计画,要求将唯一序列号及防篡改特征标示于超过3,000种药物的包装上。此计画旨在实时记录药品数据,并积极限制非法药品的使用。
巴西于2009年通过的联邦法规要求所有药品的二次包装上必须设有2D数据矩阵码,并要求生产商记录从生产到发放的所有交易数据,进一步加强药品供应链的透明度。
中国在2008年开始实施药品序号制度,对275种治疗类药品要求必须在2015年之前完成序号注册。这一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并不遵循国际标准,药品生产商需通过中国产品识别、认证与追踪系统注册获得序号,并需设立质量控制及监测体系。
欧洲则于2016年通过虚假药品指令(FMD),要求所有在欧盟销售的药品必须设有安全特征。这套系统将于2019年正式启用,并与欧盟数据库连接,以利消费者进行药品的真伪检查。
而在美国,根据药物供应链安全法(DSCSA),到2023年11月,全美各药品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都必须建立电子追踪系统,以确保处方药的可追溯性。
尽管各国的药品序号制度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目标无不在于保障消费者的用药安全。
除了合法药品的监管,非法药物的交易也同样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非法药物的贸易与其他走私行为相叠加,使得打击非法药物的流通变得更加困难。这也引发了各国在药品监管上是否应进一步强化措施的讨论。
对于管理层来说,如何在保障公共健康与便利药品获取之间取得平衡是当前最大的挑战。
总的来看,药品的序号机制不仅是一项技术性要求,更是全球对于药物安全的新认知。这一制度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还是会因市场需求的变化而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