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液化是一种复杂的土壤物理现象,当饱和或部分饱和的土壤在地震或其他突发压力变化下丧失强度和刚度,从而使固体物质表现得像液体。这一现象在工程和土木科学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历史上由于地震造成的灾害使得土壤液化的研究越发重要。
液化的过程首次由艾伦·哈泽提出来,他在描述1918年加利福尼亚州卡拉维拉斯大坝的失败时,指出「如果孔隙中水的压力足够大,可以承载所有的负载,这将导致颗粒之间的间隙增大,并产生类似于流沙的现象。」在此背景下,土壤的稳定性受到挑战,特别是当其是在饱和、松散的沙土状况下时。
「土壤液化的发生通常在松散的、低密度的沙土中最为明显,因为这些土壤在承受负载时有压缩的倾向。」
当土壤饱和水分沉积时,水会填满颗粒之间的空隙。在外加压力下,孔隙水压上升,水试图朝向低压地区流动。如果负载施加得过快且足够大,水压可能会超过颗粒之间保持接触的接触力,这将导致土壤丢失结构,并表现出液体的性质。
这一现象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影响是深远的,例如1989年洛马普列塔地震中旧金山海湾地区的破坏,以及1995年神户地震时的情况。这些事件突显了土壤液化对城市结构的严重威胁。
土壤液化的概念在地震科学的历史上扮演了关键角色。在1964年阿拉斯加和新泻的大地震中,液化现象引发的破坏不容小觑,使工程师们开始重视液化对基础设施的潜在威胁。尤其是在2010年和2011年,基督城的地震中,液化的影响再度引起了人们的警惕,许多住宅遭到严重损坏。
最近,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发生的7.5级地震也显示出液化的破坏性,该地区的巴拉罗亚和佩托博被淹埋在厚达三米的泥浆下。这些案例展示了不断重复的土壤液化现象给社会带来的潜在后果,引发了相关部门对于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考虑液化影响的思考。
「对于任何涉及土壤的建设,尤其是在地震活跃的区域,设计时都必须考虑土壤液化的风险。」
液化现象最可能发生在饱和、松散的颗粒土壤中,例如浅水岸边、河床和沙丘,这些地区的土壤通常具有较差的排水条件。当地震或其他形式的震动施加于这些土壤时,孔隙水的压力会迅速增加,从而降低了土壤的抗剪强度,使得土壤开始流动。
工程师们对土壤液化的评估通常依赖一些参数,包括标准渗透阻力、圆锥渗透阻力和剪切波速。这些测量方法有助于判断土壤的抗液化能力,从而为设计提供参考。
土壤液化对基础设施以及居民生活的影响不可忽视。建筑物可能因突然失去支撑而出现剧烈不均匀的沉降,这会导致结构性损坏。进一步的问题在于,当土壤液化时,建筑基础可能会从周边土壤失去支撑,造成挤压或倾斜。
「液化造成的地面变形可导致基建的重大损坏,尤其是当建筑物正好坐落于松散沙土地基上时。」
为了减少液化造成的损害,工程师们设计了一系列的缓解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土壤压缩技术,如振动压实和动态压实等,这些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密度,减少液化的发生。此外,对于已有的建筑物,通过向土壤注入水泥浆以稳定液化层,或是通过减少土壤的饱和水分来进行减缓。
随着城市扩展至液化风险较高的地区,未来对于土壤液化的研究仍然面临着挑战。如何能够从过去的案件中得到那些重要的教训,以制定更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城市设计,是当前学术界和工程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我们所见,当下的城市建设若未考虑土壤的特性,将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与后果。
在地震频繁的地区,我们应该意识到土壤液化的潜在威胁与其造成的后果,未来的土地规划与建设是否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一现象的影响而变得更具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