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汽车中,电子元件的数量与日俱增,这些元件彼此之间需要进行高效的交流。这就是为什么控制器区域网路(Controller Area Network,简称 CAN)出现并快速成为汽车电子通信的核心。该技术起源于 1980 年代,由博世(Bosch)公司开发,旨在简化汽车内部的电气接线和降低成本,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和其它行业。
CAN总线协议不仅减少了电线的复杂性,更提升了汽车电子元件之间的沟通效率。
CAN 总线的架构设计使得多个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s,ECUs)能够在同一条总线上进行即时通信。这一点对于需要协同工作的系统尤为重要,例如自动驾驶和动态稳定控制等。 CAN 协议使用了一种名为仲裁(Arbitration)的过程确保多个设备同时试图发送数据时不会产生干扰,而是根据优先级决定哪一个设备获得通讯权限。
CAN 总线的发展始于 1983 年,首次亮相于 1986 年的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会议。而 1991 年,梅赛德斯-宾士的 W140 型号则成为第一款搭载 CAN 总线的量产车。随着时间的推移,CAN 协议经历了多次更新。目前,最常见的版本有 CAN 2.0、CAN FD(Flexible Data-rate)和 CAN XL,每个版本都有各自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数据帧大小。
每个新的 CAN 协议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以满足现代汽车对高速数据传输的要求。
CAN 协议的有效性部分得益于它使用的差分信号来抵抗电磁噪声,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这意味着即便在嘈杂的电气环境中,数据也能以较高的准确性进行传输。 CAN 2.0 库存的标准格式可支持高达 1 Mbit/s 的数据速率,而更新的 CAN FD 版本则允许在单个帧内传输多达 64 字节的数据,刺激了各行各业的应用。
目前,CAN 总线广泛应用于各种车辆的子系统中,例如引擎控制、诊断系统、自动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乃至无人驾驶汽车的慢慢普及,CAN 的重要性只会与日俱增。
例如,自动启动/停止系统会依赖于CAN 总线的传输来确定何时最佳关闭发动机,以提高燃油效率。
而在工程机械及航空航天装备中,CAN 总线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适应性以及高效的实时通信特性使得它可以应用于各类型的工业自动化、建筑自动化及医疗设备中。
随着物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CAN 总线的规范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扩展。甚至目前的 CAN XL 标准已经可以支持多达 2,048 字节的负载,并以高达 20 Mbit/s 的速度传输数据。这一切都预示着,CAN 总线将持续在电子控制系统中发挥核心作用。
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的提升,CAN 总线是否能够应对未来更高的技术挑战与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