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科学中,观察是注意或感知的一种行为或实例,并且是从主要来源获取资讯的过程。对于生命体而言,观察利用感官进行;而在科学领域,观察则可能涉及通过科学仪器对数据进行感知和记录。观察的数据可以是定性的,即记录某特性是否存在,并描述所观察的现象;也可以是定量的,通过计数或测量将数值附加到所观察的现象上。
科学方法要求在自然现象中进行观察以制定和测试假设。这个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观察在科学方法的第二和第五步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重复性要求不同观察者的观察结果可比性。
人类的感官印象具有主观性和定性,使得其难以记录或比较。为了让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观察结果可比较,测量的使用被发展出来。测量是结合观察,通过将所观察的现象与一个标准单元进行比较。标准单元可以是可以重复或与所有观察者共享的工艺或定义。
这样,测量将观察简化为一个数字,并且产生相同数字的两次观察在过程的解析度内是相等的。
一个科学领域中常见的问题是,观察本身可能会影响被观察过程,导致不同于未观察结果的结果,这被称为观察者效应。举例来说,检查汽车轮胎中的气压通常无法在不放出部分空气的情况下完成,因此改变了气压。大多数科学领域中,可以使用更好的仪器来减少观察影响的影响。
所有形式的观察(无论是人类还是仪器)本身作为一个物理过程,都涉及放大,因此是热力学不可逆过程,并增加了熵。
在某些特定的科学领域,观察的结果根据不影响日常观察的因素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些通常用所谓的「悖论」来说明。在相对论物理学中,处理接近光速的速度时,不同的观察者可能对物体的长度、时间速率、质量等许多特性观察到不同的数值。例如,在双胞胎悖论中,一个双胞胎在接近光速的旅程中返回时会比留在家里的另一个双胞胎年轻。这并不是悖论,只是当从移动的参考系测量时,时间的流逝速率会变慢。
人类的感官并不像录影机一样,公平地记录所有观察。人类的感知过程是复杂且潜意识的抽象化过程,某些细节会被注意和记住,其他细节则会被遗忘。心理学家称这一内部模型或世界表现为「架构」,它是在我们整个生活中建立的。所保留和丢弃的数据取决于这个内部模型。在记忆事件时,甚至可能会用「合理」的数据来填补记忆空白,这被称为重建记忆。因此,两个人可以目睹同一事件,却对此有着非常不同的感知,甚至对简单事实产生分歧。
正确的科学技术强调仔细记录观察,分离实验观察与得出的结论,并使用盲测或双盲实验等技术以减少观察偏见。随着科学进步,我们必须更加关注我们如何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世界,那么,最终我们是否能发现真正的客观现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