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紧急医疗情况中,手动呼吸器(Bag Valve Mask, BVM)经常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设备不仅是专业医疗人员在急救现场的必备工具,也是医院急救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将深入探讨BVM的起源,以及它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
BVM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工程师霍尔格·赫斯(Holger Hesse)和丹麦麻醉医师亨宁·鲁本(Henning Ruben)于1956年开发。起初,他们的工作是在吸引泵之后,进而创造出这一救命设备。赫斯的公司最终更名为Ambu A/S,并从1956年开始制造和市场化该装置。
BVM被设计用来提供正压通气给那些呼吸困难或完全停顿的病人。
BVM主要由一个灵活的空气室(气囊)和一个面罩组成。当正确安装面罩并且压缩气囊时,空气便被强制送入病人的肺部。肺部在气囊释放的过程中自行膨胀,从而高效地完成通气过程。
手动呼吸器的运作依赖于强制将气体送入病人肺部。专业救援人员通常建议成人每5至6秒施加一次压力,而对于婴儿和小孩则建议每3秒。此外,独立操作BVM的挑战在于保持面罩紧密封闭,这往往需要两名救援人员合作进行。
专业救援人员被训练以确保面罩与病人面部的密实接触,以避免通气过程中的气体泄露。
在战场上,气道阻塞是导致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平民环境相比,战场对气道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为面对的往往是受到 facial trauma 的病人,这类病人的气道管理更为复杂。为了满足战场的需求,紧凑型的BVM如Pocket BVM相继面世,使得紧急医疗的空间更加合理。
然而,BVM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风险。使用手动呼吸器时,如果气囊挤压过度,可能会导致胃部膨胀或肺部损伤。特别是:气囊的过度挤压可能导致腹部气体过多,增大患者呕吐及吸入风险。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危险,并且需时刻警惕。
正压通气可能导致胃部膨胀进而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肺部损伤和休克。
由于手动呼吸器的普遍使用,公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虽然有明确的安全指导方针,但许多研究显示,医疗专业人员在使用手动呼吸器时仍难以遵循这些指导。一些报告指出,无论训练程度如何,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通气过度的情形并不罕见。
解决手动呼吸器的风险问题是未来医疗研究的关键。虽然近期的研究指出使用时间辅助设备能提高通气率的合规性,但这一措施可能无法完全解决装置带来的风险挑战。在当今的医疗现场,如何在提供有效救援的同时,降低BVM的使用风险,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个不断进步的医疗科技时代,BVM的使用仍然不可或缺,然而,如何在急救中平衡效率与安全,始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