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党派初选,又称为「顶端两名初选」或「丛林初选」,是一种让所有候选人在同一选举中互相竞争的选举形式,无论其政党身份如何。这与传统的政党初选截然不同,在非党派初选中,来自不同政党的候选人都是在一次选举中竞争,这样的方式通常被认为能够促进更中庸的候选人出现。支持者声称这系统使得少数党成员能够支持更具中庸派特质的多数党候选人,然而当前的实证研究却未能显示出候选人中庸性或独立选民投票的显著影响。
这样的初选系统易于产生票数分散的问题:来自同一政党的候选人越多,该政党在选举中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美国的华盛顿州和加州均实行这种非党派的两轮初选制度,阿拉斯加在2022年特殊选举中启用了一种类似的四名候选人进一步选举制度。在这种体系下,所有的候选人无论政党偏好怎样,都可以参加初选。尽管初衷在于提高选择的包容性和减少政治极化,但实际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一些少数党的候选人无法进入下轮选举的情况下反而加剧了政治分裂的风险。
非党派的初选同样与党派初选存在着重要区别。传统党派初选强调候选人的政党关联,然而非党派初选不会因政治党的隶属关系来决定候选人的入围资格。这一制度在2008年的最高法院裁决中被认为是合宪的,并因此获得了进一步的法律保障。
正如首席法官约翰·罗伯茨所言,假如选票设计让没有合理认知的选民不会认为候选人是某政党的提名人,那么该初选制度就具备了合宪性。
在美国,加州和华盛顿州的非党派两轮初选制度已经运行多年,数次经历法律挑战,逐渐形成了稳定的选举模式。然而,这种制度却未必能够有效促进候选人的多样性,也未必能使选民的参与度提升。这一点在最近几次的初选中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在2012年、2014年及2016年,均发现来自相同党派的候选人进入最终选举的案例相当普遍。
例如,在2010年华盛顿州的参议院选举中,两位主要候选人均为民主党成员,这一现象促使更多的选民考虑他们在初选过程中投给哪位候选人。选民的这一策略性投票行为无疑可能削弱第三方候选人的生存空间,尤其在意识到需要在主要政党之间作选择时,选民更倾向于选择在选票上站得住脚的候选人。
在这种情况下,竞争较为温和的候选人往往会有更大的胜算,反映出选举制度设计的深层影响。
此外,华盛顿州2010年的州立法机构选举案例,则展现了选民选择策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的微妙转变。初选的结果经常可以影响后续的选举走向,而这样的模式也对候选人本身的政策立场提出了挑战,选择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支持者的取向及外部势力的动态。
尽管许多专家对此种初选制度的期望寄之于高,但却因一系列政策选择和实务操作的复杂性导致最终效果对比预期差距较大。有学者指出这些初选体系可能不会如预期般降低政治极端化,反而导致与狭隘党派文化相关的新问题出现,这显示出选举系统设计的挑战性及其影响深远的后果。
不难发现,想要通过制度设计达成选民更为理性的选票选择并非易事,而这种努力的有效性依赖于候选人对选民需求的语言转变及技巧运用。
在未来,随着政治环境的持续演变,非党派初选是否能再次被赋予新的定义及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