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预备者」这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尤其是在全球不稳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这一社会运动的成员,称为生存主义者或预备者,积极为各种紧急情况做好准备,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秩序崩溃。这种现象不仅关联到个人的生存条件,还影响到社会秩序的未来。
生存主义强调自我依赖、储备物资以及获得生存知识和技能。
生存主义者的准备范围从个人困境到全球性灾害都存在,反映出他们对潜在风险的高度评估。这种准备心态的背后,潜藏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强烈反应。
生存主义运动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那时候,对核战争的威胁、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和经济崩溃的警告,强化了人们的生存意识。冷战期间,各种民防计划促进了人们对核避难所的需求,并且政府开始推广公共原子弹掩体。
巨大经济危机如1929年华尔街崩溃的影响,使得生存主义者认识到准备的重要性。
进入60年代和70年代后,随着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的增加,生存主义的理念开始传播。牛津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名为《美国的饥荒与生存》的书籍,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运动的存在感。这本书中的许多想法包括食品存储的建议,让人们意识到备战的重要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生存主义再度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千年虫(Y2K)问题的临近,许多人开始担心,科技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全面的准备计划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吸引了大量普通人的兴趣。
生存主义者不仅仅是以武力准备逃避问题,更是有充分的后勤与资源准备。
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之后,生存主义者的数量再次上升。人们开始担心战争、疾病及自然灾害的威胁,这一过程不断驱动着更多人加入到生存主义的行列中。特别是在COVID-19疫情及乌克兰危机期间,生活的不确定性使许多人重新评估自己的生存准备。
生存主义者通常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关注,采取不同的生存准备措施。这包括建立防御性避难所、储备食物和水,甚至是采用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例如自给自足的农业。不同的群体可能将重点放在不同的领域:
生存主义者常常会建立一个秘密的或防御性的避难处,并储存非易腐物品、饮用水、衣物、种子和医疗用品。他们的准备范围从全方位策略到日常的「随时准备」心态不等。
在目前的媒体环境下,生存主义通过电视节目及社交媒体获得了更大的知名度。这也使得生存主义者的形象不再是过去那种负面的刻板印象,而是转变为更为多元的社会现象。
生存主义不仅是抵挡灾难的方式,而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自我应对。
社区的重建及人际关系的强化,在生存主义的理念中变得愈发重要。这也使得许多人开始关注如何在社会动荡的环境中支持彼此,建立更强大的社区联系。
综合来看,生存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对自身的生存条件及危机应对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当前不稳定的全球环境中,生存主义是否会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