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体育界,华盛顿红皮队的队名争议持续升温,随之而来的是一波又一波的民意调查。这些调查不仅检视了美国原住民对该队名称的感受,同时也尝试揭示大众对这一争议的看法。特别是2004年与2016年的两项全国性调查,结果却显示出惊人的差异,让人不禁思考这些结果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调查问题为:“这支专业足球队称自己为华盛顿红皮队。作为一名美国原住民,您觉得这个名字冒犯您吗?”
在四年前的2004年调查中,90%的自我认同为美国原住民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该名称不感到困扰,9%则认为这个名字具有冒犯性,而1%未作答。然而,这一结果在2016年再次被提出时,却意外地重现。华盛顿邮报的调查结果与先前调查相仿,便于引用和支持某些立场,以此来反驳对队名的更改呼声。
学术界开始质疑这些标准调查所带来的数据是否真实反映了美国原住民的意见,特别是在这个群体内部的文化多样性。
诸多学者指出,2004年及2016年的民意调查使用的统计方法无法准确捕捉到如此多元的民族群体的想法,特别是当中大部分与部落文化密切相关的美国原住民。事实上,许多原住民团体除了质疑调查的数据来源和分析,还表示这些调查所传递的信息反映的是一种“白人特权”,在一定程度上抹去真正的原住民声音。
2013年,美国国会民族委员会表示,对原住民意见的错误表达已经阻碍了进步数十年之久。
调查的难度在于基数小且文化背景复杂。在美国,原住民人数不超过全国人口的1%,许多原住民甚至没有电话甚至通讯工具。他们必须自我识别,并且“原住民族身份”的定义因部落和个人背景差异而异,这为调查带来了更多挑战。在1990年的普查中,自称为原住民的人数达到180万,而联邦认可的部落成员却只有114万,这意味着有37%的自我身份认同存在疑问。
研究显示,居民的接触方式直接影响到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即使是针对原住民的调查在接触方式上也存在不平等,2002年《体育画报》的一项调查中,81%居住在传统印第安人保留地外的原住民表示不认为体育团队名称具歧视性;而与此同时,当时的学者则表示这项调查手法过于简化,未能有效抓住原住民族的声音。
在2016年的华盛顿邮报调查中,虽然问卷针对年轻人的接触做了改进,但受访者样本仍然存在明显偏颇,因为有些人或者偏好没有表达对「红皮」这个名字的真正感受,所以结果显得不均衡。再者,这一系列民调实质上只是反映了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即気于族裔歧视及其对于文化认同的影响,这引发了许多非裔与拉美裔的共鸣。
一些学者和社会活动者对民调的准确性表示了不满,并呼吁重新认识和评估这一争议的社会脉络。
随着学术界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调查和研究指出,大部分自我认同为原住民的人实则对「红皮」这个名字感到冒犯,尤其是那些与原住民族文化深度联系的人群。在2020年的一份研究中,还发现将近49%的原住民对华盛顿红皮队队名表示冒犯或非常冒犯,这再次积压了长期以来的文化及社会问题。
文化身份的认定是否只需依赖自我声明?这些调查的结果与社会认知之间又存在着何种深层的冲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