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服务质量成为了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一个包含多个面向的概念,服务质量不仅关乎顾客的期望和实际的服务表现之间的差距,更彰显了企业在经济竞争中的可持续性。
服务质量,从顾客的角度来看,是在每一次服务接触中实现的顾客服务成果。
顾客的期待来自过往的体验、口碑以及市场营销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顾客通常会将所感知的服务与他们的期望进行比较,若前者无法满足后者,便会导致失望的情感。
服务质量自古以来就难以明确定义与评估,部分原因在于服务的无形特性。最早对于服务质量概念的探索来自于所谓的北欧学派,他们将服务质量视为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两个基本维度。技术质量是顾客从服务公司获得的实际结果,比如在餐厅中的一餐或在酒店中的一晚。而功能质量则关乎顾客获得服务的方式,如礼貌、专注及迅速的反应等。
技术质量较为客观且易于量化,而功能质量的评估却相对困难。
顾客对特定服务的期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推荐、个人需求及过往经验。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服务质量,2005年,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等学者提出了SERVQUAL模型,概括出评估服务质量的五个主要维度:可靠性、保证性、具体性、同情心及响应性。这五个维度在许多行业和环境下均具有代表性,并经常用RATER这一助记符来帮助记忆。
尽管期待—失望模型在学术界占主导地位,但学者们质疑其有效性,认为这一模型在服务质量的概念化上存在疑虑。
测量服务质量通常涉及主观与客观的程序,两者皆需评估某些顾客满意度的相关因素。例如,顾客的满意度被视为服务质量的间接指标。研究表明,优质的服务质量会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影响整个业务的表现。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学者们开始着手定义和测量电子服务质量。新的研究指出,电子服务质量的定义包含网站设计、履行、顾客服务以及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四个维度。
适当的服务质量提升顾客的期望,也进一步促进了服务的重新设计与交付,从而提升总体业务绩效。
在学术界,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多数研究表明,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确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一个变数上升时,通常也会导致另一个变数的上升。
提升服务质量的途径可分为服务设计及服务交付两个方面。服务设计方面的改进包括服务产品与环境的设计;而在服务交付中,则可透过改善服务过程及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互动来达成。
最终,企业如何能够在提升服务质量的过程中,既满足顾客的期待,又在经济上保持竞争力,似乎仍然是当前商业界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