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企业中,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简称OCB)正逐渐受到关注。 OCB是指员工在工作中自发性地表现出不属于其正式职责范畴的行为,这些行为虽然不会直接得到奖励,却对组织的整体效能至关重要。自1970年代以来,学者对这一行为的研究不断深耕,而自主与合作的工作氛围也使得OCB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组织内部的隐性承诺,往往比明文规定的职责更能促进企业运行的有效性。
根据Organ(1988)的定义,OCB是「自愿的行为,并未被正式奖励系统所直接或明确认可,然而却能在总体上推动组织有效运作。」这一概念包含了三个关键要素:
OCB经常与情境表现(Contextual Performance)进行比较。情境表现是指非任务相关的工作行为,对组织的社会和心理层面有贡献。两者在于都是超出工作日常职责范畴的行为,均需要员工自行选择执行的程度。
OCB也与公益性组织行为(Prosoci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有着密切关联。 POB是指旨在提升个人或团体福利的行为,不一定与组织本身直接相关。
额外角色行为(Extra-role Behavior, ERB)则是OCB的另一个类似概念,为超越现有角色期望的行为。举例来说,吹哨行为和原则性组织异议就是ERB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员工的动机在于促进OCB行为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根据心理学与组织行为的多数理论,动机的本质会影响员工是否会投入额外的努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了从基本需求到自我实现的动机。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员工会寻求归属感和成就感,进而更有可能参与OCB。
研究显示,当员工感受到组织的支持和公平时,他们更倾向于展现出OCB。
关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研究表明,某些行为被认为是更具女性特征,而某些行为则是男性特征。女性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以人际关系为导向,注重他人;而男性的行为则可能较为独立和攻击性。这使得OCB的不同维度,如利他主义和礼貌,更被视为女性的在职行为。
反生产性工作行为(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 CWB)被定义为「对组织合法利益的伤害行为」。这两个概念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相互对立,但实证研究显示OCB和CWB之间的关联并非绝对,相反,它们在一些情境下可能同时出现。
OCB的前因变数各式各样,包括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正感、组织承诺及领导行为等。特别是工作满意度被发现与OCB之间有着显著的正向关联,这比与正式工作表现的关系更为强烈。
在推动OCB的环境中,员工往往是在感受到支持与关怀的情况下做出更多的贡献。
优良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OCB的表现,当企业强调团队合作和相互尊重的价值观时,员工愿意进行额外的贡献。这种类似的内部文化,促进了OCB的发展并维持了组织的健全运作。
在当今高度竞争的工作环境中,如何充分发挥组织公民行为的潜力,成为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