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软体开发的过程中,同行评审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不仅能提升软体产品的质量,还能有效降低缺陷率。根据定义,软体评审是一个过程,目的是检查软体产品,并获取对该产品的评论或批准。这些产品可能包括技术文档、需求文档、设计文档以及源代码等。
同行评审提供了一个平台,多位作者可集中力量检查和评估彼此的工作,提升整体生产力。
随着需求日益扩大,软体评审的类型也逐渐多样化。一般而言,可以将软体评审分为三大类:同行评审、管理评审与审计评审。同行评审主要由作者的同事进行,以评估工作的技术内容和质量;管理评审则是由管理层进行的,以评估项目的进度和未来的行动;而审计评审则由外部人员进行,重点检查软体是否符合标准、合约等要求。
在同行评审中,我们会见到多种形式,这包括代码评审、结对编码、检查以及走查等。代码评审是对电脑源代码的系统性检查;结对编码则是两位程式设计者在同一工作站共同编写代码。此外,检查是一种非常正式的同行评审形式,注重遵循严格的过程来查找缺陷;而走查则是作者引导其他成员通过软体产品进行的非正式评审过程。
正式评审的结构化过程能够明显提升评审的质量,相较于非正式评审更具成本效益。
正如IEEE 1028标准所指出的,正式评审的过程可以明确界定并有助于确保所有目标得以实现。这一标准不仅适用于同行评审,也涵盖了管理评审和审计评审等内容。研究显示,正式的评审过程能够显著提升开发效率,减少缺陷率,而在非正式评审中,时常会浪费时间,未能充分集中于确保工作的质量。
根据IEEE 1028标准,正式评审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评审领导需要进行条件评估,确保评审能在最佳条件下进行;接着,管理层须确保评审有充足的资源、时间和人员支持;然后,评审领导组织团队并确定评审的目标与准则;接下来,所有成员将根据确认的材料,进行个人准备,发现潜在缺陷;随后,进行团体讨论,形成共识;最后,确定修正行动,并进行退出评估,以检视所有活动是否达成预期。
透过早期而频繁的检查,我们可以迅速识别并修正作者的系统性错误,从而大幅减少缺陷的出现。
此外,软体评审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以低成本而快速地发现问题,从而大幅降低在测试或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缺陷的成本。相比之下,通过评审找到和修复缺陷的成本,可以比测试执行过程中找出同样缺陷的成本低几个数量级。更加重要的是,透过评审来培养技术作者的技能,能有效达成低缺陷文档的开发,进一步优化流程。若同行评审能够及早进行,弊端将在源头被发现和消除,从而在后续的开发中提供更高效的支持。
对于希望提升程序员生产效率和文档质量的团队而言,同行评审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技术。那么,在您的团队中,您是否已经将同行评审视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策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