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子生物学的领域中,互动基因网络(interactome)是特定细胞中所有分子互动的总和,尤其是基因和蛋白质之间的物理交互作用。这些复杂的交互不仅涉及到基因之间的直接关联,还能描绘出间接的基因互动,从而揭示出生命体的运作原理。
互动基因网络能够从整体上呈现出基因与基因、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生物学相互关系,这一点令人瞩目。
互动基因网络的概念于1999年由法国科学家班纳德·雅克提出,并将其描述为分子互动的整体。这些互动可视为生物网路的一部分,虽然应避免将其与神经网络或食物链混淆。在分子互动网络中,各种生物化学家族的分子之间,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碳水化合物等,都可能发生互动,形成分子互动网络,并根据涉及的化合物性质加以分类。
在这些互动中,最常见的情形是蛋白质之间的互动,称为蛋白质-蛋白质互动(PPI)网络。举例来说,Sirt-1 蛋白质的互动网络那涉及与其直接互动的蛋白质,而第二级互动网络则显示其外围的互动者。另一个被广泛研究的互动类型是蛋白质- DNA 互动,这些网络由转录因子、染色质调控蛋白及其目标基因组成。
在分子互动网络中,所有互动类型彼此交织,如蛋白质互动网络中包含大量酶,进而形成生化网络。
关于生物体的互动网络大小,有观点认为其规模与生物体的复杂性有关,甚至优于基因组大小。虽然现在对多个生物物种的蛋白质-蛋白质互动图有数千个二元互动的数据可参考,但至今尚无完整的互动网络,这一点在科学界仍是热议的课题。
基因之间也存在互动,即影响彼此的功能。例如,某个突变可能是无害的,然而与另一个突变结合后,则可能导致致命的结果。被称为“基因互动”的这些基因彼此形成了基因互动网络。这些网络的目标之一是开发细胞过程的功能地图、利用化学蛋白质组学进行药物靶标的发现,以及预测未经描述的基因功能。
在2010年,有研究建立了一个目前所知最完整的基因互动组,来自大约540万对基因的比较,部分描述了酵母中约75%基因之间的互动,并对它们的功能进行了分组。这项研究的结果也指出,在这些交互中,负面互动的数量是正面互动的两倍,并且损坏压力越大时,基因的联接数就越高,可能导致更大的致死风险。
互动组学(interactomics)则是一门融合生物信息学与生物学的学科,专注于研究分子之间以及其相互间互动的后果。
该学科的目标在于比较各物种之间的互动网络特征,探究这些网络的继承性或变异性。交叉学科的视角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生物系统的运作,并以这些网络的特性开展生物学新假说的发掘与实验验证。
在测绘互动基因网络的实验方法方面,酵母双杂交系统(Y2H)是探索两种蛋白之间的二元互动的有力工具,而亲和纯化质谱则适合识别蛋白质复合体。虽然这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高通量方法的优势取决于实验的准确性及具体条件。
然而,构建互动网络后,还有许多分析方法可用。例如,分析网络的拓扑特征是理解系统属性的关键一步,然后还可以针对个体蛋白及其在互动网络中的角色进行深入探讨。这些技术一般需要依赖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而构建全面的网络模型。
互动组学的挑战在于标准方法无法捕获所有可能的蛋白质互动,并且互动网络的完整性仍然在持续研究中。
即使相同物种的互动网络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也可能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这表明基因互动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当前理解。然而,这一领域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的研究与发现将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基因互动的理解与认知。
因此,我们仍需思考,基因之间究竟隐藏了多少尚未被发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