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权宣言(UDHR)是全球人权法的一部标志性文件,其诞生背后的故事充满了努力与挑战。 1948年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的恰伊罗宫,这份宣言由联合国大会通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人权的保障和推进奠定了基础。
“每个人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在这份宣言中得到了清晰而具体的表达。”
这份文件包含了30条条款,涵盖了每个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它明确规定所有人都是「生而自由,并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的,无论其国籍、性别、宗教或其他身份如何。这一宣言不仅仅是一个法律文件,更是一个普世价值观的体现,鼓舞着全球人民为人权而奋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联合国的成立重新定义了世界对人权的共识。战后,面对纳粹德国所犯下的可恐可怖的罪行,世界各国认识到需要一份更具体的文件来界定个人的基本权利,使得《联合国宪章》中提到的人权得到真正的落实。
“人权的无视使我们的现实中出现了巨大的裂缝,亟需在此更正。”
1946年,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成立了人权委员会,任务是起草一份国际人权宣言。这一委员会由来自不同国家、宗教和政治背景的成员组成,希望能够代表全人类的声音。而在这个小组中,有着一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1947年2月,委员会成立了由美国的艾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主导的草拟委员会。这位美国前第一夫人不仅是会议的主席,更是推动这份宣言成功获得通过的关键人物之一。
“这份宣言应成为所有人民和国家的共同成就标准。”
草拟委员会停留在两场会议中讨论,时间长达两年。加拿大法律学者约翰·彼得斯·汉弗莱(John Peters Humphrey)负责起草初稿,而法国的雷内·卡辛(René Cassin)则关注最终版本的整合,这一过程中,成员们各自的专业与理念碰撞出火花,形成了如今被广泛认可的文本。
1948年5月,草拟委员会经过多次激烈的讨论,提交了《国际人权宣言》的修订文本。这一草案经过了多方的意见征集,最终于同年12月在联合国大会上获得通过。
“我希望这份宣言能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希望,无论你身在何处。”
透过81次会议的讨论及奇特的修改,各个成员国的意见被反映在最终草案中。最终大会在1948年12月10日一致通过这份重要文件,成为全球人权进程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虽然《世界人权宣言》本身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为无数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所借鉴,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人权立法的发展。至今,已有超过562种语言将其翻译,成为人类历史上翻译最多的文献之一。
“我们不仅是人权的拥护者,更是它的捍卫者,我们的使命不应止于此。”
每年的12月10日被定为国际人权日,各国透过这个日子庆祝人权意识的提升和推进。而这份宣言的核心价值仍然指导着全球对人权的追求,激励着无数人继续向前。
因此,在面对当今世界中仍然存在的人权挑战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份伟大的宣言能否持续启发下一代,进一步推进全球的人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