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是一种似乎在一夜之间发展的疾病,常常令患者及其家人措手不及。当肝脏功能减退到只剩下80-90%失去功能的情况时,疾病的危险性便显露无遗。这一现象不仅导致肝脏本身的严重问题,还可能出现脑部水肿,进而引发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并发症,这一切发生得如此之快,使得医疗界需要更加重视这种病征的预警。
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主要特征包括快速出现的黄疸、体力衰弱及最终意识混乱,这一切都与脑部的健康息息相关。特别是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的出现,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昏迷,这一切都源自于肝脏的功能衰竭。
肝性脑病可能从轻微的情绪和注意力缺陷开始,最终却可以进展至深度昏迷,病程恶化如此迅速,患者的预后也因此大大降低。
在急性肝衰竭的背景下,脑部水肿的形成是由几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首先,体内有毒物质(例如氨、硫醇、血清素和色氨酸)在脑内积聚,这些毒素的积累对神经递质的水平及其受体的活化造成伤害。其次,也有血流自主调节失调的情况,因而加剧了脑部的厌氧糖酵解与氧化压力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星状胶细胞的脑神经元极易发生水肿,最终导致颅内压力上升。
颅内压力的升高会出现如视神经乳头水肿和瞳孔反射丧失等症状,但这些征兆多为病程晚期的表现,早期患者可能无法察觉。
诊断急性肝衰竭的首要步骤是对凝血酶原时间的测量,如果发现时间延长并伴随有意识状况改变,医疗人员应强烈怀疑该病。此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实验室检查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肝功能指数的评估,如 AST、ALT 和胆红素等。同时,特别注意观察脑部水肿的迹象,患者应尽早被送入重症监护病房以便接受密切监控。
急性肝衰竭的患者往往伴随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风险,其中肾功能衰竭尤为常见。这不仅因为原发性肝损害,还因机体的高动态循环导致了肝肾综合征的出现,这是一种功能性肾衰竭。感染则也是急性肝衰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因为61%的ALF患者都有系统性炎症反应症候群的表现,这使得多脏器衰竭的风险增加。
关于ALF患者的感染,来自几个医疗研究的数据显示高达80%患者会遭遇细菌感染,而30%的患者则可能出现真菌感染,这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成效在肝移植技术的推广下已有所改善,然而,仍然有不少患者在等待肝移植的过程中不幸去世。早期的干预与适时的疗法对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有效识别高危患者并进行早期转诊,仍是现今医疗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在脑部水肿的威胁下,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未来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人们不禁要思考,面对如此复杂的病症和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应对急性肝衰竭及其引发的脑部水肿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