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是一种影响白血球的癌症,特征为骨髓中髓系细胞的增生和不受控制的增长。此病通常在诊断时分为三个阶段,从慢性期到加速期,最后到爆发危机,每一阶段的变化皆与细胞的基因异常有关。根据报告,CML主要影响中老年男性,而其致病机制中的关键因素为所谓的费城染色体。
由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发展过程中,白血球的增生无法得到控制,导致许多病患在确诊时已经到达疾病的加速阶段。
CML的表现通常取决于诊断时的阶段。大约90%的患者在慢性期诊断,这时症状可能轻微或无症状,经常在例行检查时发现白血球数增高。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能经历肝脾肿大、失去食欲及夜间出汗等症状。在确诊的过程中,通常会进行完整血检及骨髓活检,最终依赖细胞遗传学来确认费城染色体的存在。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诊断关键在于识别染色体异常,特别是费城染色体,该染色体的存在导致了关键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
CML的具体成因在大多数情况下仍未明确。然而,已知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和性别,这种疾病在男性中更为常见。近期研究显示,暴露于辐射,例如广岛和长崎的核爆炸幸存者中,CML的发病率提高了50倍,并在接触后约十年达到高峰。
随着基因学的进步,CML的确诊率随之增加,期间医疗技术的改进使得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极大提升。
CML是第一种被清楚链接到特定遗传异常的癌症,这种异常为费城染色体,这种染色体的畸变促使了BCR-ABL融合基因的产生,该基因编码了一种酪氨酸激酶。这种激酶可持续活化细胞的增殖信号,使得细胞不断分裂,并抑制DNA修复,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这些机制的综合作用加剧了CML的发展。
目前,CML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靶向药物,即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这些药物自2001年上市以来,无论是在生存率还是生活品质上均带来了显著改善。新一代的TKIs包括达沙替尼、尼洛替尼等,专为克服患者对伊马替尼的抗药性而开发。
随着TKIs的推出,CML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据报导,使用伊马替尼的患者中,经过五年后的生存率高达89%,甚至在某些资料中,生存率与一般人群接近。这一成就改变了CML患者的生命故事。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疗反映了现代医学如何透过基因科技达成更好的疗效和患者生活品质提升。
尽管目前对CML的理解和治疗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其成因依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这是否让我们重新思考基因与环境如何共同作用于癌症的发展模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