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政府的税务政策讨论中,「动态评分」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动态评分是一种用来预测政府收益、支出和预算赤字的技术,这些预测会根据人们和组织对税改或其他财政策略变化的反应而进行调整。与「静态评分」不同,动态评分试图通过预测经济行为者的反应来更准确地反映税制变化的影响。
动态评分依赖于经济模型,其预测人在税率或其他政策变化实施后的行为。
然而,动态评分的非确定性也在于,对于那些与现行政策有显著不同的提案,预测的不确定性会大幅增加。在实务操作中,这些模型需要依赖大量的判断,并且目前并无证据表明动态评分的准确性优于静态评分。
一些经济学家主张,根据动态评分进行的结论往往过于乐观。他们指出,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做法中,其实已经包含了某些动态评分的元素。而如果在预算分析中加入更多的动态评分,可能会导致政治化的风险。
在2015年至2018年间,许多美国共和党立法者推动动态评分的使用,以论证供应方税制政策(比如2001年和2011年的布什减税政策)能够带来比静态评分所预测的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及税收增加。这一主张虽然受到某些经济学家质疑,但在立法过程中仍然获得了众多支持。
动态分析的结果取决于对未来行为和变化率的假设。
除了国会的做法,许多州政府也也采取动态评分的政策。以堪萨斯州为例,州政府在经济增长的希望下,减少个人所得税,并依赖于积极的动态评分假设来检视税收的增长。然而,这一政策的结果却未达到当初的预期,反而引发了持续的收入赤字,迫使立法机构在2016年对税制进行调整。
堪萨斯州的例子凸显出动态评分在实际操作中的潜在风险。当地政府从「切税可带来立即、持久的效益」的想法出发,减轻了对于基础设施和教育的投资,但随后却出现了财政赤字和经济表现不佳的情况。
堪萨斯州的「雨天基金」报告显示,其资金水平比减税前低了5.7亿美元。
此案例使得立法者不得不重新评估其税改政策,最终在选举中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当选的立法机构投票通过的法案,虽然遭到当时州长的否决,但却成为一个对动态评分的质疑和反思的标志。
动态评分是否真能反映税改的经济影响?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仍然悬而未决,特别是在面对政策的实施效果与预期之间可能存在的巨大差异时。未来的税改政策是否应该更多依赖于动态评分的假设,还是应该更谨慎地考虑静态评分的保守性,依然是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挑战。
面对这范畴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我们不禁思考:充分信任动态评分的合理性,在未来的经济中,是否真的能为我们带来稳定的收益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