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肺炎是一种肺部感染,主要由大量来自胃或口腔的物质进入肺部所引起。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疾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若未能及时诊断与治疗,吸入性肺炎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肺脓肿、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和胸腔积脓等。因此,了解其症状及背后的风险因素非常重要。
症状通常包括突发的发烧和咳嗽,而若不加以治疗,可能会恶化至需住院处理。
吸入性肺炎的症状可能初期表现为逐渐加剧的呼吸急促、口中有异味的痰、咯血及发烧等。随着病情的恶化,可能会出现脓胸或肺脓肿的情况。如果持续发生吸入,慢性炎症可能引起支气管扩张,可以看到肺部结构的变化。
许多吸入事件发生在吞咽机制有缺陷的患者中,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外伤所引起的吞咽障碍。医疗相关因素,如麻醉及长期住院,也会提高吸入的风险。
吸入性肺炎的风险因素包括吞咽障碍、意识不清、口腔卫生不佳及酒精滥用等。
引起吸入性肺炎的细菌可分为需氧和厌氧两类;例如,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需氧细菌,而厌氧细菌如变形杆菌和肺炎克雷白氏菌通常与口腔内容物吸入后的感染有关。
吸入性肺炎的诊断通常依赖临床症状、病史、胸部X光及痰培养。透过胸部X光检查可以判断肺部的浸润情况,于合适的位置找到肺炎的表现。
在胸部影像检查中,卧位时健康人的右下肺叶最容易出现浸润,这也是诊断吸入性肺炎的重要依据。
吸入性肺炎通常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包括克林霉素和美洛培南等。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支气管镜检查以获取肺泡灌洗液的样本,进行细菌学测试,并透过抽液来清除肺内积液。此外,改善病人的姿势和进行必要的氧疗也是治疗的关键。
口腔卫生和吞咽能力的提升都是降低吸入性肺炎风险的有效措施。例如,专业的口腔清洁可以大幅减少口腔内细菌的数量,而改变进食时的姿势及提供适当的辅助,亦能改善吞咽的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高风险病人,术前的准备和禁食策略也有助于减少吸入的发生。
吸入性肺炎的治疗与预防必须个别化,随着卫生医疗水准的进步,这些措施能显著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随着了解更深入,我们不禁要思考:你是否了解在你周围,有哪些人可能正面对着吸入性肺炎的隐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