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7日晚,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再次被一场特大暴雨袭击,造成严重的淹水及山泥倾泻灾害,四人遇难,数十人受伤。连串的事件引发了对于政府反应的质疑,而深圳水库的放水是否真与香港的灾情有关则成为热议话题。
在此次灾难的前两天,台风海葵于9月5日登陆中国福建省,随后向广东省移动,并在珠江三角洲上空停留超过两天。随着海葵的低压槽与南方季风互动,珠江三角洲地区自9月7日夜晚起开始出现极端降雨。根据香港天文台的数据,当晚7时,北区的沙头角已录得超过70毫米的降雨。一小时后,天文台发出了北区的洪水警告,并在接下来的半小时内不断升级警报,最终在11时05分发出了黑色暴雨警报,这是两年来首次发出此最高警告。
在降雨的影响下,香港的地下铁道和购物中心受到严重淹水,许多车辆被困在水中。特别是在旺角及新界的部分地区,水深达到胸部,迫使居民紧急撤离。
风暴还引发了多地的山泥倾泻,尤其是在筲箕湾,巨石滚落覆盖道路,多达三米高的泥土和岩石阻塞了行车通道。豪华别墅区的红山半岛附近,随着土壤滑脱,当地的非法建筑也随之暴露。
在汛情最严重之际,香港政府于9月8日凌晨12时15分发布声明,确认深圳水库将于午夜开始放水,并指出这可能会引致新界局部地区淹水。内政事务局长邓炳强表示,这场灾害的普遍淹水"似乎与深圳的放水没有直接的关联"。然而,生活在深川河附近的村民当时面临腰深的河水淹入房屋的困境,不禁对官方的说法提出质疑。
在洪水持续至9月8日早上之际,政府宣布全港所有学校停课,但对于劳工方面的应对却只有提醒,而非强制性停工,这引发了市民的不满。最初,政府将此次降雨描述为"百年一遇",随后又调整为"五百年一遇",引起了民众的哗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试图推卸责任的行为。
许多观察者对政府反应的速度和效果表示失望,称为“太少,太晚”。立法会成员和分析人士呼吁政府对紧急应变系统进行彻底检讨。
此次灾害折射出多重的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城市建设的脆弱性,以及政府的应急应变能力。面对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香港的基础设施是否足够抵御未来更多可能的天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