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变迁,社会主义的理念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共同拥有的概念日益被认为是一条迈向公平与公正社会的重要道路。这一理念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基督教初期的共同体中便已有所体现。如今,在经济体系的不同范畴中都能看到共同拥有的实践,从社会主义到基督教社群,再到资本主义中的互助合作。因此,共同拥有的未来会以何种形式出现?
共同拥有是指将组织、企业或社区的资产整体持有,而不是以个别成员的名义持有的经济模式。
共同拥有可以被视为多种经济体系下的共享模式。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生产资料的共同拥有是其核心目标,这被视为创建和持续运行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民主机制。社会主义支持者将集体拥有和公共财产区分开来,前者是通过成员协议共同拥有的财产,如生产者合作社,而后者则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资产,如公园。
早期耶路撒冷的教会实践了共同拥有的理念,所有钱财和财产都共同分享。这一行动激励了许多基督徒效仿,形成了一个基于共同财产的社区。现今,部分基督教团体如哈特派和布鲁德霍夫社区仍然坚持这一做法。在这些案例中,财产通常由专门为维护宗教团体成员设立的慈善组织所拥有。
基督教社会主义者通常认为《使徒行传》中提到的共同分享是早期基督教社会主义的证据。
在资本主义体系中,许多志愿协会和非营利组织也在实践共同拥有。合作社作为一种集体经济形式,正逐渐以共同拥有为理念展开。此类模式不仅局限于物质资源的共享,还包括开源软体与公共区域作品等文化资产的创造。在边缘社区中,特别是在COVID-19疫情期间,互助行动则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共同拥有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运动提倡的共同拥有是其最根本的目标之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唯有通过全社会对生产手段的共同拥有,才能消除基于财产所有权的阶级分化。在理想的共产社会中,物品的超丰富状态将导致社会中无物质稀缺的现象。在英国工党的章程中,「确保工人获得其劳动果实的共同拥有」更是一项基本目标。
共同拥有在假想的共产社会中,代表着一种经社会及技术发展后形成的成熟经济模式。
共同拥有在反垄断经济学中,也呈现出特殊的意义。大规模投资者若在多个同一行业的公司中持有股份,将导致这些公司间的竞争动机减弱。由于这种持股重叠,各公司可能会内化其竞争行为对彼此利润的影响,使得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受到削弱。因而,共同拥有的概念引发了对反垄断法律执行的重大重新思考。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合同理论,共同拥有的有效性将受到所有权的影响。所有者所拥有的资产具有剩余控制权,这意味着所有者能在合同未涵盖的所有情况下决定资产用途。对于特定关系的投资,存在着由于所有权不平等而产生的利益激励,因此所有权将成为一种珍贵资源。
因此,共同拥有的理念无疑是当今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且有争议的话题。随着社会逐渐向更加公正的方向发展,我们是否能够看到一个完全共同拥有的社会实现?在未来的社会中,共同拥有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经济关系与人际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