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科学界迎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以能量主义(Energeticism)为代表的理论试图颠覆当时的原子论观念。这种理论由威廉·奥斯特瓦尔德、乔治·海尔姆和皮埃尔·杜赫姆等科学家提出,他们认为能量是物理实际的终极元素。这场智力的激烈碰撞,为后来的科学进展铺平了道路,但也暴露了当时科学思维的局限性。
能量主义的核心观念源自于奥斯特瓦尔德的启发。在里加工业大学任教期间,他发现许多化学反应只能用能量来解释,而不需要假设原子的存在。受乔赛亚·威拉德·吉布斯在热力学方面的影响,他在1887年的一次讲座中首次提出了能量主义作为对原子论的替代。
在他的教科书第二版中,他强调能量的理念应避免所有的原子考量。
在1895年的卢贝克科学大会上,波兹曼组织了一场辩论,站在原子论一方的他与奥斯特瓦尔德、海尔姆等人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场辩论被视为科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波兹曼以他的统计力学为基础提出了坚实的论点,他的观点最终得到了围观年轻数学家的广泛支持。
这场辩论让我们看到,波兹曼所属的原子论是如何在科学界脱颖而出的,即使当时的主流认知是支持能量主义。
在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杜赫姆同样倡导能量主义,他认为所有的化学和物理、电学和磁学都可以从热力学原则推导出来。这一系统的提出为科学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框架,但也遭到了广泛的批评。
杜赫姆的出版作品引起了同侪间的争论,特别是他对原子作为物质组成部分的否定。
随着爱因斯坦的布朗运动实验获得确认,奥斯特瓦尔德在其1908年版的《一般化学大纲》中放弃了能量主义作为物理理论的想法,转而拥抱原子论。然而,他将能量主义转变为一种存在论哲学,依赖于新发现的质量与能量等价的概念。
1908年后,大多数物理学家已经接受了原子论为主流科学理论。
奥斯特瓦尔德在1908年以后将他所研究的哲学进行了延伸,转而讨论社会学与文化现象,创立了社会学能量学。这一理论试图将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层次性分类,但却遭到了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反对。
韦伯对奥斯特瓦尔德的看法直言不讳,指责其低估了社会科学的复杂性。
虽然能量主义最终未能持久,且在20世纪初被原子论所取代,但它对科学思维的挑战及其对于能量理解的深入反思,仍然为当代的物理学和其他科学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其背后更是科学进步过程中,对于认知及信念的挑战与斗争,这一切让我们不禁思考:在当前的科学讨论中,我们是否仍然有勇气去质疑和反思自身的基本理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