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物发现过程中,研究人员面对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准确地计算不同分子间的自由能差异。这一工作对新药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许多分子的稳定性和活性直接影响到它们的医疗效果。自1954年罗伯特·W·兹万齐格(Robert W. Zwanzig)引入自由能扰动(FEP)方法以来,这一技术已成为计算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工具。
自由能扰动方法基于统计力学,透过分子动力学或蒙特卡洛模拟来计算从状态A到状态B的自由能差。根据FEP方法,获得的自由能差由以下公式给出:
ΔF(A → B) = FB - FA = -kBT ln ⟨exp(- (EB - EA)/kBT)⟩A
其中,T为温度,kB为玻兹曼常数,尖括号则表示对状态A的模拟运行结果取平均。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通常会为状态A运行常规模拟,而在每次接受新配置时,状态B的能量也会被计算出来。状态A和状态B之间的差异可以是参与的原子类型的变化,或者是结构几何的改变,这样计算出来的ΔF即是「将一种分子变化为另一种分子」或是基于一个或多个反应坐标的自由能地图,也被称为均力势(PMF)。
然而,自由能扰动计算只有在两个状态之间的差距足够小的情况下才能正确收敛。因此,通常需要将扰动分为一系列更小的「窗口」,这些窗口需独立计算。由于每个窗口之间的模拟不需持续通信,所以这一过程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并行运算,也即所谓的「无耻平行」设置。
自由能扰动计算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应用,包括研究宿主-客体结合的能量学、pKa预测、溶剂对反应影响的研究以及酶促反应等。尤其在药物发现中,这一技术被用作虚拟筛选配体、计算突变及抗体亲和力成熟等方面。为了研究某些反应,往往需要涉及量子机械的表示,因为分子力学的力场无法处理断键的情况。因此,结合量子力学和分子力学优势的混合方法便被应用于这些计算。
「FEP充分展示了计算材料科学和药物设计过程中的潜力。」
另一项常见的免费能计算技术是伞取样,主要用于计算位置坐标变化所伴随的自由能变化,尽管这一方法也可以用于化学转变的研究。另外,热力学整合方法是FEP在计算均力势的一种替代选择,而本内特接受比率方法则被认为更为高效。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FEP的适应性和应用范畴也在持续扩大,比如在化学结构的子区域进行自由能变化的分配计算。
为了方便科研人员进行FEP计算,市场上已经有多款专业软体相继推出,其中包括:
总体来看,自由能扰动方法在药物发现及材料科学的领域中,无疑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精确计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FEP不仅能加速药物的开发过程,更能提高我们对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理解。然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理论推进,未来自由能扰动方法仍将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