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环保及保护自然资源的行动愈显重要。根据2022年发布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报告,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少需要保护30%至50%的地球土地、水源与海洋。然而,目前的保护成就仍遥遥无期,截至2021年,全球仅有16.64%的土地和7.9%的海洋获得法定保护。这引发了对于2030年能否实现「保护30%土地」的急迫质疑。
保护与保存是环保伦理中至关重要的概念。
在环境保护的话语中,「保护」一词泛指对自然资源的系统性保护,如森林和生物多样性。 「保存」则强调对建筑、物品及景观的保护。这两者虽然密切相关,但根本上在于保护的方式和理念。在许多保护模式中,保护的目的和方法差异,反映出不同的哲学取向。
保护运动底层的价值观反映了对自然的不同看法。生物中心主义认为自然中的每一个生物都有内在价值;生态整体主义则关注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健康和多样性。而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则集中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及其对人类未来幸福的影响。这些价值观如何被评估和交换,决定了保护行动的社会、政治与个人的限制和重心。
在许多国家,保护的实践主要是由政府主导。但在西北欧,一些非政府组织如英国的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国家信托组织等,则展现了公私合作模式的有效性。这些组织对于物种和栖息地的保护历史悠久,造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目前有超过10% 的世界土地以某种形式受法律保护。
然而在发展中国家,虽然保护区的数量可能相对集中,但它们的管理与保护仍然面临严重不足的挑战。据估计,仅在这些国家中,约140,000名护林员是必要的,但目前至少不足一半的保护区已配备护林员。
证据为本的保护强调运用科学证据来制定保护措施和政策。这种方法因应保护管理中往往依赖直觉和经验的问题,旨在提供客观数据来支持决策。
这是一个系统评估科学信息的过程,旨在找到有效的保护方式。
面对未来的挑战,这种以证据为基础的保护呼吁专业人士把科学研究、地方和原住民的知识结合起来,以提升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在迎接2030年「保护30%土地」的目标之际,持续的社会动员和科学研究将是关键。政府、非政府组织及社群之间的密切合作、相互支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尽管面对困难和挑战,无论是公民意识的觉醒还是科学证据的运用,所有这些努力都在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并不断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然而,是否在2030年之前,我们能真正争取到30%的保护面积,国际社会能否团结一致,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国家和个体身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