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观世界里,超晶格作为一种周期性结构,深入探讨了材料性能的奥秘。早在1925年,科学家们便发现了这种奇特的结构,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对超晶格的认识不断加深,其在半导体、机械性质等领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一个问题随之而来:超晶格究竟能在材料的性能上发挥什么样的影响呢?
超晶格是由两种或多种材料的层状结构组成,层厚通常在几纳米的范围内。
超晶格的首次侦测记录于1925年,由Johansson和Linde进行,他们透过金—铜及钯—铜系统的特殊X射线衍射图样揭示了其存在。随后,众多科学家如Bradley和Jay、Gorsky和Borelius等人持续进行研究,对理论进行了修正和扩展。这些研究主要基于晶格中原子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的过程。
研究人员J.S. Koehler推测,使用交替的高低弹性常数材料的(纳米)层可将剪切阻力提高至100倍。这是因为在纳米层中Frank–Read型位错源无法运作。 1978年,Lehoczky首次确认了超晶格材料的机械硬度提高,这一发现随后也得到了Barnett和Sproul等人的支持,特别是在坚硬的PVD涂层方面。
超晶格材料的特性大幅提升了其在电子元件及光学设备中的应用潜力。
当超晶格由两种不同的半导体材料构成时,每个量子井都会形成新的选择规则,影响电荷在结构中的流动。最早由Esaki和Tsu在1970年代提出合成超晶格的概念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已演变为称为量子结构的超精细半导体。量子束缚的概念使得在孤立的量子井异质结构中观察到了量子尺寸效应。
超晶格的微带结构取决于异质结构的类型,分别为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第一类的导电带底部与价带顶部形成于同一半导体层,而第二类则是在实空间和倒易空间中导电子与空穴被限制在不同层中。第三类超晶格则涉及半金属材料,如HgTe/CdTe,其带隙可从半导体调整到零带隙材料,进而到具有负带隙的半金属。
超晶格的制造可通过多种技术实现,其中最常见的是分子束外延(MBE)和溅射技术。这些方法能够以几个原子间距的厚度生产层。例如,描述为[Fe20V30]20的超晶格表示20Å的铁(Fe)和30Å的钒(V)组成的双层结构,这样重复20次可达到1000Å的总厚度。 MBE技术是制作半导体超晶格的重要手段,具体的结构质量可通过X射线衍射或中子衍射光谱进行验证。
随着技术的进步,超晶格的制造方法不断演变,为未来的新材料开辟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超晶格中,电荷载流子的运动与单层的行为不同,可以增加载流子的迁移率,这对高频装置非常有利。近年来,针对石墨烯-hBN的周期性和准周期性超晶格,研究者Felix和Pereira探讨了声子在热传输中的作用,并发现当准周期性增加时,特定的声子热传输受到抑制。
此外,石墨烯/氮化硼系统在晶体对齐后形成的半导体超晶格,其电荷载流子在电场下几乎无能量损耗地垂直移动,其结构上打破了反演对称性。这些新的材料结构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尤其在电波、光波的操控及量子计算等领域。
总之,超晶格不仅是现代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将持续推动科技的进步。然而,我们仍需思考,在日益变化的科技环境下,这些微小结构将如何引领未来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