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兴亚人,这个紧邻孟加拉国的缅甸穆斯林少数族群,正面临世人少有的生存危机。这些人长年生活在缅甸,但却被大多数缅甸佛教徒视为非法移民,且没有受到政府的任何保护。自2017年以来,因缅甸军队于若开邦展开「清剿行动」,罗兴亚人被迫逃亡至包括孟加拉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据联合国难民署(UNHCR)的数据,自2017年8月25日以来,已有超过72万名罗兴亚人流亡至孟加拉国。
「罗兴亚人是世界上最被迫害的少数民族。」
在孟加拉国,超过111万名罗兴亚人聚集在拥挤的难民营,但他们面临着基础设施不佳、缺乏教育、食物、水源以及适当卫生设施的生活挑战。这些难民营追求的不仅是生存,更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品质,然而却屡屡遭遇到各类困境。
正如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纳在2018年联合国大会上所指出的那样,难民潮的急剧增加使得原本就不堪重负的难民基础设施更加紧迫。医疗资源、教育平台的缺乏无疑加大了这些难民的苦难。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已投资近五亿美元为这一人群提供健康、教育、水资源和卫生、灾难风险管理等领域的支持。
「我们必须关注这些人的生活质量以及他们的基本人权。」
近年来,孟加拉国政府甚至开始转移部分罗兴亚人至巴沙查尔(Bhasan Char)这个遥远的岛屿。然而,这一方案遭到了国际人权组织的强烈反对,许多人担忧这一地区的生活条件与安全性。
自上世纪70年代起,罗兴亚人就不断流亡至孟加拉国,并在1990年代成立了难民营。依据历史报告,缅甸当局数十年来的系统性歧视和暴力行为使这个族群逐渐被迫害。虽然缅甸官方不承认对罗兴亚人的迫害,但对他们的公民身份的剥夺和基本人权的漠视却是公认的事实。这样的情势使得孟加拉国政府在面对罗兴亚人逃入的同时,又不断烦恼以保障国内治安。
「目前的地缘政治局势使得罗兴亚人面临更大的困难,许多他们的需求并未得到满足。」
截至目前,近40%的不足五岁的罗兴亚儿童经历了危急情况,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流亡生活所带来的心理创伤与不安情绪,随着时间推移,愈加严重。越来越多的报告揭示,难民营中出现了情绪失调、抑郁、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等心理健康问题。
在穆斯林社群聚集的难民营中,基础设施的匮乏使得罗兴亚人面临着食物与水源的严重短缺。据报导,许多难民仍然依赖附近河流的水源,然而这些河流却是浴洗的地方,也是不法排放污物的来源,水源污染更是卫生危机的温床。根据对水样的检测,高达92%的取样都发现大肠杆菌,潜在的水源和食源性疾病的威胁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他们生存的可能性。
「在难民营中,水资源的不足,以及糟糕的卫生条件让传染病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急性腹泻和呼吸道感染是现今罗兴亚难民中的主要健康问题。而随着健康基础设施的不足,医疗人员与药品的短缺,这样的问题似乎不会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尽管国际社会已多次表达对罗兴亚人迫害及人道主义危机的关注,但相对于其所面临的困境,行动与帮助依然显得不足。面对如此重大的人权灾难,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罗兴亚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