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知心理学中,信息处理是一种旨在理解人类思维的方式,将认知视为本质上类似计算的本质,其中心智为软体,而大脑则是硬体。这一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至1940年代至1950年代,二战后的这段时间为资讯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信息处理的方法不仅与心理学中的认知主义息息相关,还与哲学中的计算理论密切联系。
信息处理可分为垂直或水平两种模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集中式或分散式。 1980年代中期,水平分布处理方法以「连结主义」的名义受到广泛关注。连结主义网络由多个节点组成,通过「启动效应」进行信息处理,当一个「启动节点激活一个连接节点」时,信息便得以流转。
在连结主义中,知识的表示并不是来自单一节点,而是在不同激活的节点组合中。
关于信息处理的模型或理论有许多,目前的研究显示每个个体对于相同的信息负荷有不同的处理限制点,因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不同。
Sternberg的智力理论由三个部分组成:创造性、分析能力和实用能力。创造性是指产生新颖独特想法的能力,而分析能力则帮助我们判断想法的可行性。实用能力则是实施这些想法并说服他人其价值。
Sternberg的理论中,信息处理包括三个不同的部分:元组件、表现组件和知识获取组件。
这些过程从高阶执行功能转向低阶功能。元组件用于计划和评估问题,表现组件则根据元组件的指示执行,而知识获取组件则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以从事艺术项目为例,首先是决定要画什么,然后是计划与草图。在此过程中,同时需监控是否实现理想效果。
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收集、处理、存储、检索和分类」记录的信息。根据Atkinson-Shiffrin记忆模型,为了将信息牢固地植入记忆中,必须经过感官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个阶段。
在工作的记忆模型中,中央执行系统像是大脑的帮手,决定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如何反应。
中央执行系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部分,包括语音循环、视空间草图及情节缓冲器。语音循环协助我们理解词语、将信息存入记忆并保持记忆。视空间草图则用于储存视觉图像,最后的情节缓冲器则可以将信息输入到长期记忆中。
另一种看待人类信息处理的方式是Jean Piaget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他根据成长与发展划分出四个不同的阶段:感知动作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这些阶段各具特征,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思维方式及信息处理的能力。
在感知动作期,婴儿依赖感官进行信息处理,而在形式运算期,青少年开始理解抽象概念,并能够形成反驳。
这些多样的认知能力随着发展而变化,成年后我们能更好地进行计划和风险评估,这是未成年时期无法做到的。
在计算机领域,信息处理通常指使用算法来转化数据,这正是计算机的定义活动。无疑,我们的心智与计算机之间的相互关联引发了更多思考。或许下次在使用电子设备时,你是否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大脑的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