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锥是由碳主要组成的锥形结构,至少具有一个微米或更小的尺寸。这种独特的结构不仅使它们在微观世界中独树一帜,还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注意。随着科技的进步,碳纳米锥的潜在应用显示出令人惊艳的多样性,但首先需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特性和结构。
碳纳米锥的高度和基底直径处于相同的量级,这使它们与长度远大于直径的尖锐纳米线明显区分开来。
碳纳米锥的首次发现可以追溯到1968年前,它们最初是观察到自然石墨的表面。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碳纳米锥逐渐以更可控的方式生产。当前最常见的生产方法是利用等离子体火炬分解碳氢化合物,达到2000°C以上的高温来获得。这种过程通常被称为Kvaerner碳黑和氢气过程(CBH),其特点是相对“无排放”,因此所产生的空气污染物相对较少。
在经过优化的条件下,固体碳产出约包含20%的碳纳米锥,70%的平坦碳圆盘,以及10%的碳黑。
碳纳米锥的开放形态可被描述为包裹的石墨烯片。为了达到无应力的无缝包裹,一组特定的形状必须从石墨烯片中切割出来。这个模型显示,所产生的锥角只有特定的离散值,这些值与石墨烯表面的微观结构严密相连。电子显微镜观察确实确认了这一模型的预测。
例如,锥角的优选值约为19°、39°、60°、85°和113°,这些观察结果揭示了它们与石墨烯层之间的几何关系。
尽管电子显微镜提供了碳纳米锥的清晰影像,但在进行测量时,还需考虑一些实验误差,如碳样品在电子束下的充电现象。这种现象可能会使影像模糊不清,从而影响对形状的判读。然而,通过对样品施加金属涂层,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并进一步通过几何形状分析来确定三维形状特征。
除了在实验室生产的碳纳米锥,自然界中的碳纳米锥也有着自己的故事。这些自然形成的纳米锥,其基座通常附着于石墨上,并且它们的高度变化范围从少于一微米到40微米不等。相比较,这些自然纳米锥的锥壁相对不规则,并且具有更多的缺陷,这使得它们的角度分布更加宽广。
碳纳米锥的应用潜力不可小觑。近期研究表明,碳纳米锥可以用于包裹超细金针,这些金针在扫描探针显微镜中显示出高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导电性。然而,由于金的高塑性,针尖易于磨损。通过添加一层薄薄的碳包覆物,能有效地提高针尖的机械稳定性,而不影响其性能。
随着我们对碳纳米锥的认识不断加深,这些微观结构无疑将在材料科学及纳米技术领域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碳纳米锥的独特特性和潜在应用是否能够在未来改变我们对材料的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