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动物,包括人类,倾向于以群体形式生活,形成群、群体、队、偶或殖民地(以下简称:群体)的同种个体。这些群体的大小,通过群体中个体的数量来表达,是其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使在同一物种中,群体大小也往往变化很大,因此我们通常需要统计测量来量化群体大小,并进行统计检验以比较两个或更多样本之间的这些测量。群体大小的测量往往难以处理,因为群体大小通常遵循聚集的(右偏)分布:大多数群体都很小,少数群体很大,只有极少数群体非常大。这使得研究者在分析动物行为时不得不面临挑战。
群体大小是群体中个体的数量;平均群体大小是各群体大小的算术平均数;群体大小的信赖区间;中位群体大小是计算所有群体大小的中位数。
从更内部的角度来看,Jarman(1974)指出,平均个体生活的群体大小往往大于平均数。因此,当我们希望描述一个典型个体的社会环境时,应该应用非参数估计的群体大小。 Reiczigel等(2008)提出以下几种衡量指标:拥挤度,即特定个体所生活的群体中个体的数量。实际上,它描述了一个特定个体的社会环境。这在Jovani和Mavor(2011)的研究中称为个体群体大小;平均拥挤度,即个体拥挤度测量的算术平均数(这在Jarman 1974年的术语中称为“典型群体大小”);拥挤度的信赖区间。
举例来说,考虑一个样本,其中有三个群体,群体大小分别为1、2和6个个体,则平均群体大小(以群体大小计算的平均值)等于(1 + 2 + 6)/ 3 = 3;平均拥挤度(以个体拥挤度计算的平均值)等于(1 + 2 + 2 + 6 + 6 + 6 + 6 + 6 + 6)/ 9 = 4.555。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假设存在G个群体,其大小分别为n1, n2, ..., nG,则平均拥挤度可计算为:
mean crowding = ∑i=1G ni² / ∑i=1G ni
。但由于群体成员在各个群体中的聚集(右偏)分布,应用参数统计将会导致误导。而在分析拥挤度值时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拥挤度数据由非独立的值或联结构成,这些值因单一生物事件而同时发生多变的变化。
例如,当个体加入或离开时,所有群体成员的拥挤度值都会同时变化。 Reiczigel等(2008)讨论了与群体大小测量有关的统计问题,包括计算信赖区间、双样本检测等,并提供了一套免费的统计工具(Flocker 1.1),以分析群体大小测量。
文献中指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往往与其群体大小的变化密切相关,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存与繁殖,还决定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运作。
群体的大小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结构,还与捕食、繁殖、资源利用等生态因素紧密相连。透过深入了解群体大小如何影响动物行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物的社会互动。那么,您认为在生态保护和管理策略中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来应对群体大小的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