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界中,各种动物,包括人类,往往会以群体的形式生活,这些群体包括群,群落,族群等。群体的大小,即群体中个体的数量,是其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这些群体的大小往往变化多端,即使在同一物种中,群体的大小也显示出高度的变异性。平均个体的群体大小常常被发现比平均群体的大小来得更大,这种现象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群体的大小测量一般分为两个类别:外部观察者的观点和内部观察者的观点。
从外部观察者的角度来看,群体大小简单地定义为群体中个体的数量。这些测量包括:
- 平均群体大小:即群体大小的算术平均数。
- 群体大小的信赖区间。
- 中位数群体大小:即群体大小的中位数。
- 中位数群体大小的信赖区间。
根据Jarman(1974年)的观点,平均个体生活在比平均群体更大的群体中。因此,当我们希望描绘一个典型个体的社会环境时,应采用非参数估算的方式来量化群体大小。 Reiczigel等人(2008年)提出了以下几种衡量方式:
- 拥挤度:某个特定个体所生活的群体的大小,实际上描述了该个体的社会环境。
- 平均拥挤度,又称典型群体大小,是所有个体的拥挤度的算术平均数。
- 平均拥挤度的信赖区间。
平均个体的群体大小高度依赖于所选的测量方法,而这些测量方法必须考虑到群体中个体的整体分布。
假设有三个群体,其大小分别为1、2和6个个体,则:
平均群体大小等于(1 + 2 + 6)/ 3 = 3;
而平均拥挤度等于(1 + 2 + 2 + 6 + 6 + 6 + 6 + 6 + 6)/ 9 = 4.555。
由于群体成员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通常呈现出聚集(右偏)特征,因而使用传统的参数统计方法可能会产生误导。分析拥挤值时的另一个问题是,拥挤度数据由非独立值组成,这会造成由于单一生物事件而产生的多个变化。因此,针对这些问题,Reiczigel等人(2008年)讨论了与群体大小测量相关的统计问题。
本研究的结论是,平均个体的群体大小之所以经常大于平均群体大小,部分原因在于数据的聚集性和测量方式的选择。
在生物学和动物行为学中,理解群体大小的测量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动物的社会结构,还能为相关领域提供更为清晰的视角。这样的研究不仅限于动物界,在同样的原则下,或许也适用于人类社会中的群体现象。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您认为我们能从这些社会结构中学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