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键合,亦即融合键合,是一种无需额外中介层的晶圆键合技术。它基于任何材料的两个表面之间的化学键合,并需要满足特定要求。这些要求包括晶圆表面必须够干净、平坦和平滑,否则会出现未键合区域,这些区域称为「空洞」。
矽材料是目前最为成熟的直接键合材料,该技术在矽片制造、传感器和致动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直接键合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步骤:晶圆预处理、室温下的预键合和高温下的退火。
矽直接键合基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范德瓦耳斯力、氢键和强共价键。最初的直接键合过程依赖于较高的工艺温度,但随着应用材料的多样化,需求降低工艺温度。研究目标是在450℃以下实现稳定且密封的直接键合,这也是当前许多研究的重点。
光滑且抛光的固体表面之间的黏附效果最早由 Desaguliers 在1734年提出。他的实验表明,固体表面光滑度越好,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就越小。直至1986年,关于矽直接键合的成功报告逐渐增多,开启了这项技术的发展之路。
虽然直接键合可以应用于多种材料,但大多是针对矽进行的。根据表面的化学结构,键合过程可分为亲水性和疏水性。亲水性表面的接触角小于5度,而疏水性表面的接触角则大于90度。
在进行键合之前,两个晶圆必须经过充分的清洁,以去除有机和离子污染。通常采用的工业标准是 SC(Standard Clean)清洗程序,这能有效去除晶圆表面的污染物。
当晶圆表面达到足够的光滑度后,便可在接触时开始键合。键合过程中,水分子在两个表面之间形成的化学键促成了聚合反应,从而获得了一定的键合强度。
随着温度的升高,将导致更多的硅醇基团进行反应,这使得键合强度逐渐增强。根据不同的加热温度,形成的键合强度亦会差异显著。
对于疏水性晶圆,首先需要移除原生氧化层,以增强 Si-F 键的形成。在室温下,键合主要是依赖于范德瓦耳斯力。高达 700 ℃ 时,斯兹基与斯兹基间的共价键开始稳定地形成,最终达到大量的键合能量。
尽管直接键合技术能灵活处理多种材料,但不同材料间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仍是晶圆级键合的一大挑战。当前研究的重点在于降低退火温度以避免不必要的材料变化,发展出如等离子体激活键合等新技术。
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制造微机电结构,如加速度计、微阀和微泵等,其潜力仍有待发掘。
在追求微小化和高效能的科技世界中,直接键合技术是否会成为下一代电子产品的关键技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