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因学中,「DNA蛋白交联」指的是当多种外源或内源剂与DNA中的两个核苷酸发生反应,形成共价链接时的过程。这种交联可以发生在同一条DNA链内(内链)或在双链DNA的相对链之间(外链)。这些附着物会妨碍细胞的代谢过程,例如DNA复制和转录,甚至会触发细胞死亡。然而,这些交联也可以通过切除或重组途径来修复。 DNA交联在化疗及针对癌细胞引发细胞凋亡的治疗中有重要应用,并且在理解蛋白质如何与DNA交互方面同样具有价值。
许多已被表征的交联剂在同一个分子内具有两个独立的反应性基团,每个基团能够与DNA的核苷酸残基结合。这些剂根据其来源的不同被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交联剂。
外源性交联剂是指来自环境暴露的化学物质和化合物,无论是自然还是合成的。
内源性交联剂则是来自细胞或生化途径的化合物和代谢物。
氮必须类是外源性烷基剂,这些物质会与碱基中的鸟嘌呤N7位置反应。它们具有一个双(2-乙基氯)胺核心结构,并有变化的R基团,这两个反应性功能基团能够烷基化核苷酸,形成交联病变。这些剂通常作为药物引入,并用于细胞毒性化疗。
Cisplatin(顺铂)及其衍生物主要作用于相邻的鸟嘌呤,其N7位置是主要的反应位点。
除顺铂之外,氯乙基硝基尿素(CENU)等交联剂广泛用于化疗,特别是用于脑肿瘤。而Psoralens是存在于植物中的自然化合物,会在紫外线A(UV-A)的作用下与DNA交联。
内源性交联剂如亚硝酸,则是在饮食来源的亚硝酸盐中作为副产品在肠胃中形成。这些交联剂通过将DNA中的氨基转换为碳基来形成交联病变。
在细胞的生物化学过程中,脂质过氧化和前列腺素生物合成会引发反应化学物质的生成,进一步引发DNA交联。
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临床应用,例如,化疗中利用DNA交联剂来靶向癌细胞的特殊方法。
交联的DNA需要细胞中的各种酶和其他因子来修复,包括核苷酸切除修复(NER)途径和同源重组。这些修复机制的运作对维持细胞的健康至关重要,因为未修复的交联可能导致严重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引起癌症的发展。
在临床治疗中,DNA交联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式来对抗癌症。透过靶向特定核苷酸来阻止癌细胞的DNA复制,这一方法看似可以减少副作用。
目前,与肺癌相关的化疗已逐渐采用这些交联剂,特别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时,这些交联剂展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同化学疗法所表现出的潜在优势,低表达BRCA1基因的肺癌患者有可能在接受钛夸铼疗法后获得更好的存活率。这样一来,BRCA1表达的水平或许可以作为个体化化疗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各种交联剂的特性可以看出,我们在癌症研究上已经探索了不少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对未来治疗的指引具有指标性的意义。通过研究交联的细胞如何修复损伤和对治疗的反应,我们能否找到更加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案呢?